01 肝郁肺燥型


「嗜肝性病毒病」之中醫分型

引言

數千年來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始終貫徹著“整體觀念”,利用中醫對疾病「整體觀念」和「辨症論治」的方法,去解釋「嗜肝性病毒病」病程如何發展、「嗜肝性病毒病」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症狀,和「嗜肝性病毒病」時有不同臟腑損害而做成了同時並存的多臟腑損害的特徵,是十分恰當的。

為了方便介紹,我們從中醫分型的理論角度來分類 敍述;包括肝鬱肺燥型、濕熱蒸騰型、氣血兩虛型、絡阻血瘀型和肝陽上亢型 (包括由肝陽上亢所產生的肝腎陰虛、陰虛陽亢、和陰陽二虛三種結果) 。但這種所謂分型,僅是為了敍述方便而擬定;實際上,病人不同階段和時間,均可以有不同症侯或同時擁有兩型以上的症狀。不同分型之間其實是並無界限,而且在治療過程中;治本的法則是絕對相同的。

第一型   肝郁肺燥型

肝郁肺燥型患者主要臨床表現是反覆鼻敏感、傷風、扁桃腺炎、氣管炎、哮喘等病具有的噴嚏、鼻塞、流涕、鼻出血、口乾、煩渴、夜飲、咽喉乾涸、喉痒、喉痛、多痰、容易聲嘶、頑固性咳嗽、血痰、咯血、梅核氣(喉中異物感)、脅痛、氣短、氣促、尿黃、頑固性便秘、便血等症狀。
肝炎病毒作為疫毒病邪進入人體後,阻遏氣機,因而肝郁氣滯,郁久化熱,熱邪燔灼不但潛藏於肝難以清除,亦因肝藏血時刻與血液相通而使熱邪伏於血分,肝熱即血熱,上炙於肺臟常可導致肺燥,早期就可以產生一系列的傷風的症狀。肺燥亦往往見於慢性肝炎中後期已產生肝腎二虛時,由於體內腎水不足導致肺陰虛而反覆產生口乾舌燥、喉中異物感或喉痒、常易於產生陣發性嗆咳、痰少、氣促、氣喘、掌心灼熱、多汗、盜汗。雖然上呼吸道感染可由不同的細菌和病毒導致,但肝炎病毒侵入體內而引起肝郁肺燥的症狀,常顯示肝炎病毒覆制頻繁,往往表示慢性肝炎有明顯活動跡象,它的特點是不同於普通一般的傷風或普通的扁桃腺炎、氣管炎。亦可因咳嗽、氣促、多痰甚至反覆咯血而誤診為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疾患。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肝郁肺燥而導致的臨床症狀,往往有如下的特征 :


  1. 全身症狀持續時間長而明顯,多有頭痛、周身酸痛、軟弱無力、心煩、失眠、多夢、目澀、睛紅、唇紅而乾、舌質紅絳、舌苔黃白、常伴食慾不振、口臭、噁心、腹脹、食後泄瀉、濕熱肚痛,亦可有交替性腹瀉或便秘、右肋脅部作痛,脈弦細而稍數,但一般并無明顯高熱,惡寒。症狀往往於過度疲勞、女性月經失血後而加重或反覆復發。
  2. 對按 ”外感” 的中西藥治療反應,一般并不理想;如以傷風或氣管炎之中西醫方法治療,效果不佳。往往病程反覆,不斷復發。直至能針對肝炎治療,徹底清理濕熱才能霍然而愈。如不慎使用傷肝之消炎藥及止痛藥,病情反而加重。故部份病人或家人,常在急性期先用西醫方法控制症狀(如退熱),繼用中藥治療,疏肝解郁,清除濕熱則效果更佳。復發的機會明顯減少。
  3. 一般實驗室檢查和X光檢查常無明顯陽性反應,但如作肝病血液檢驗,只有部份可發現有抗原、抗體甚至肝功能陽性改變或超聲波查出肝大及有肝炎波,但常有大部份病人經驗血,超聲波等檢查而并無支持慢性肝炎之結論。
  4. 按照西醫的體格檢查方法進行腹部叩診,常發現肝區叩擊痛和發現肝臟腫大,臨床上肝大往往決定慢性肝炎的診斷是否存在,故必需仔細進行。但需緊記的是體格檢查未發現肝大,并不能完全肯定病人就不是慢性肝炎患者,因為已進入肝硬化階段肝臟體積是可以縮少,也可能由於病人明顯鼓腸,腹內含氣腸腔妨礙叩診的准確性,所以有必要的需反覆檢查和考慮先試用中藥治療進行觀察治療結果,才能決定診斷。
  5. 慢性肝炎是一種全身性,傳染性的疾病。既往史和家族史,往往對診斷有很大邦助,既往身體健康情況,曾出現的症狀或疾病是否與慢性肝炎有關,配偶和直系親屬中有否肝炎及肝癌病史,均對協助診斷有重要的意義。故憑藉直系親屬肝病史、既往病史、臨床症狀、體格檢查發現有否肝區叩擊痛、肝臟腫大。驗血有否發現抗原、抗體、肝功能改變等來全面進行分析,就不容易誤診使病人錯失了診治的機會。(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