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介紹
案例二;勞某 (電腦編號250),男,47歲。有乙型肝炎抗體陽性史。98年12月初診。主訴;自幼素有哮喘及左側偏頭痛史,常自覺右側脅痛(肝痛),近三月多來咳嗽劇、痰少、氣促、喉痛、口咽乾涸、胸翳、頭痛而被疑診肺結核,需x光照片檢查,但結果正常。現仍反覆使用消炎藥物、激素及使用止喘噴霧劑。
體查;舌胖、舌質紅絳、中央有縱裂,舌苔呈地圖樣。腹脹實,呈微蛙狀腹,腹壁靜脈顯露,肝區有叩擊痛,肝濁音界於肋上3公分,脾濁音區疑濁。
服中藥3劑後,喉痛減,氣緊而無哮喘,間咳,舌邊紅,苔厚,舌苔部份已脫落。但腹仍脹,腹壁靜脈微怒張,肝區仍有叩痛,肝下界於肋緣下1.5公分 (第一次體查肝肋上3公分應為鼓腸所致,經服中藥後肝大肋下1.5公分才是實際肝腫大程度,此結果臨床上較為常見,故肝濁音界叩診應反覆細緻檢查比較才不致於誤診)。
再服中藥4劑,仍乾咳、氣短、口乾舌糙,偏頭痛程度已明顯減輕,肝已恢復正常(即共服中藥10劑)。繼續服用中藥期間,除仍有脅痛外,其餘臨床症狀逐漸消失,睡眠好。中藥調理兩月餘後,一般情況良好。故服中藥近80劑後停中藥觀察。
3月後,6月後,9月後覆查,未見肝大復發。年余後,即2000年2月再覆診時,自訴頸背酸痛,間覺倦怠,嗜睡,飲啤酒後覺右脅脹感,皮膚乾燥,舌乾苔薄,舌質色紅,無咳。自訴治肝後哮喘未見復發。曾在伊利沙伯醫院覆查肺活量,肺功能好轉,肺活量增加(由320提升至370),肝微叩痛,肝肋上1.5公分。
自訴目前已很少需噴止喘藥。脈搏76次/分。要求再服中藥清除體內濕熱。故又服中藥四周,系統治療後停藥。
案例三;蘇某(電腦編號188),男,77歲。1997年6月初診。主訴向消瘦,倦怠,多痰,右脅區疼痛,反覆昡暈,習慣性便秘,常數天大便一次,體查;營養發育不良,舌色紅絳、舌質老、多皸裂、有黃灰色厚苔。脈搏84次/分,肝區叩擊痛,肝肋下3公分。半年來覆診六次,但因內服中藥不肯連續,故肝大持續位於肋下1.5公分。未接受系統治療。
停止中藥治療近一年後,於98年11月覆診,主訴呼吸困難已數天,氣促,多痰,呼吸費勁,曾西醫診治為哮喘、肺氣腫,囑入院留醫治療。 服中藥3劑後覆診,自訴服中藥後大便日4次,量多,通暢。覆診當天早晨呼吸突然暢順,能入睡,腹飢,精神較佳,體查已無呼吸困難,舌紅絳,舌苔脫落,腹脹,肝已縮至肋緣。再服中藥9劑,肝已正常。共系統治療5周,自行停藥。 |
案例四;袁某(電腦編號1978),男,8歲。1999年11月7日初診。幼有反复哮喘,噴藥近半年。現仍反复外感咳嗽,常有氣管敏感。曾反复入醫院留醫、鼻塞、多痰、尿黃、納呆。近周又因傷風誘發哮喘、反復咳嗽、吐痰、氣迫、哮鳴,曾中西藥物治療未效。體查:營養發育欠佳,消瘦,舌淡白,脈搏96次/分,腹軟,肝叩痛,肝肋下1.5公分。
服中藥3劑肝已正常,仍有黃痰、黃涕、鼻塞、納呆,再服中藥3劑咳減,2周後咳止,服中藥期中舌苔黃厚、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大便濕熱,可多達日五次。已系統治療六周症狀消失,臨床治愈仃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