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傳染途徑和方式
病毒性肝炎是小兒常見的傳染病,無論是發病率,急性或重症病例,以及病死率都高於成人。我們首先看看不同類型的肝炎病毒的不同傳染途徑和不同的傳染方式,從而認識到小兒肝炎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從而重視和了解我們的小孩身體健康,及早發現和治療,避免他/她們遭受嗜肝性病毒的長期折磨,這樣,才能改善人類下一代健康素質,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毒性肝炎傳播中的“凝聚現象”
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肝炎最為人關注,因 為患乙型肝炎或帶菌者的母親可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據統計 , 凡母親血液查出為HBeAg陽性者 ( 乙肝核心抗原陽性者 ),其嬰兒被感染機會多達90%或以上。如抗Hbe陽性者 ( 有乙肝抗體陽性者 ),嬰兒被感染的機會相對的少,一般僅為10~15%。除母嬰傳染外,乙型肝炎病毒亦可通過家庭人員間密切接觸傳染,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洗澡擦子,剃鬚刀等亦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體液中以唾液及血液傳播最應重視,因30%~50%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可以從唾液中測出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而女性經血傳播更應重視。故此,只有講究日常衛生習慣,不咀嚼食物喂養嬰兒,注意妥善處理經血污物,喂食前洗手,食具要消毒,才能減少傳播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產生家庭中肝炎病毒感染的 “凝聚現象” ( 同一家庭中多人發病 )。
小兒肝炎臨床症狀易被疏忽
病毒性肝炎病情的輕重可以有很大差別,嚴重者發病可較急,如急性黃疸型肝炎在潛伏期後可有發熱、怠倦、嗜睡、全身乏力、厭食、噁心、嘔吐、腹瀉、便秘或傷風感冒症狀,2~8天以後出現明顯尿黃,顏色深如濃茶甚至醬油色,隨後有鞏膜和皮膚黃染,肝腫大、肝區叩擊痛、甚至有伴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肝掌等。由於病兒出現皮膚黃疸而不易被誤診,故一般都能及時被發現和接受隔離治療。
但無黃疸型並不出現黃疸,這些症狀就易和其他病毒病如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炎、扁桃腺炎、氣管炎、急性胃腸炎等病的症狀混淆而被誤診、漏診。實際上,無黃疸型肝炎發病率較黃疸型肝炎為多。根據估計臨床型和非臨床型的比例為1: 40,也是說感染了肝炎病毒的40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臨床有明顯症狀。這就說明了肝炎病毒感染的普遍性和易於被疏忽而誤診、漏診。所以,非臨床型中包括的無症狀而帶肝炎表面抗原的亞臨床感染患者,無症狀而帶有肝炎抗體的隱性感染患者、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都是最應受到關注的。這些病兒不被發現,就得不到適當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發育,直接影嚮下一代人的身體素質。因此,首先提高對病毒性傳染性肝炎感染的警惕性是十分重要的。凡小孩的直系親屬或密切接觸者 ( 特別是母親和褓母 ) 有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或病史,驗血為肝炎病毒‘帶原者’或肝功能不正常者,都應該估計到他們的小孩有機會已被傳染。
病毒性肝炎的類型
- 甲型肝炎
- 乙型肝炎
- 丙型肝炎
- 丁型肝炎
- 戊型肝炎
- 己型肝炎
- 庚型肝炎
認識嗜肝性病毒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