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主要是支氣管粘膜水腫、過多粘液分泌和毛細支氣管的平滑肌痙攣所致,臨床上表現為陣發性呼氣困難及支氣管喘鳴。嬰幼期至4~5歲兒童多見。
哮喘的致敏源很多,但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源體及其毒素,皆是最常見的哮喘發作的原因。通過臨床實踐,我們發覺在致病的病源體中,嗜肝性病毒的感染,其實是導致哮喘發作的一個主要因素。
臨床上「肝性肺病」如肺間質水腫、肺內分流血管增加、肺彈性減弱所招致的肺功能障礙、過度通氣、低氧血症、肺水腫等,均可引起常見的發作性嗆咳、氣促、氣短、多痰、甚至哮鳴,極昜與哮喘病的症狀混淆。如臨床上單純著眼哮喘治療,追求使用單純性解喘藥物及類固醇藥物緩解症狀,反會使「肝性肺病」引起的肺功能障礙日益加重,而類固醇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引起的水鈉瀦留更加重濕熱滯留,加重症狀。故有肝病史和肝濁音界異常結果的患者,在哮喘緩解期中,宜考慮肝病系統的中藥治療。對症狀改善和防止復發,可能有很大裨益。
還值得一提的是;哮喘治療務需求因、嗜肝性病毒只是常見的原因。能引起哮喘病的過敏因子還有很多,務需患者在醫生協助下尋覓避免。常用之哮喘藥物均有毒性、使用後易於成癮、病急時更應求治而勿自行過量使用,否則往往可導致心臟病死亡。
前文曾提及肝源性肺病病理發展的危害性,絕大多數資料都是以肝硬化時為準。其實,肝硬化源於慢性活動性肝炎,如能及早認識「肝性肺病」的早期症狀,借助中藥系統治療可延遲或避免慢性肝炎進入肝硬化階段,這才是上上之策。在這裡重複提及下述常見「肝性肺病」早期症狀,目的是說明肝郁肺燥發展下去的症狀,其實亦是不少臨終患者的轉歸;
|
上列症狀都較為嚴重,多需留院治療照料,目前中藥對嗜肝性病毒病有一定的臨床效果。經臨床觀察,透過中藥系統治療,常可達到治療肝性肺病的目的。故在確診為肝源性肺病時,在緩解期中,實有考慮使用中藥治療的可能性。亦有部分臨床的哮喘案例,經中藥治療已能消除長期依賴哮喘噴霧劑的使用。舒張氣管平滑肌的藥物雖然能治標並暫時解喘,但假如為嗜肝性病毒所引起肺間質水腫合併吼哮,系統中藥治療即能迅速改善呼吸功能,緩解呼吸困難和喘咳。
案例介紹
案例一;鄭某(電腦314),男,3歲。初診日期1997年2月。
母代訴患兒自幼有小兒濕疹及哮喘病,曾因哮喘而入院留醫三次,常外感、咳嗽、氣促、喘嗚。體查:患兒消瘦,皮膚乾燥、粗燥、皸裂、脫屑。腹部軟脹,肝濁音下界於肋緣。
服用中藥後外感症狀逐漸消失,無哮鳴,共用中藥14劑後,肝已肋緣上1.5公分。皮膚光滑,脫屑已減。續服中藥21劑,皮膚正常已無乾燥,脫屑。亦未見咳嗽、哮鳴才停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