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如併發腹瀉時,稱肝源性腹瀉,是肝病的常見臨床症狀之一,由於是「嗜肝性病毒」所致,亦應確定為「病毒性胃腸炎」。有時候,腹瀉是肝病的首發和主要的就診症狀。不管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均可引起腹瀉。
肝源性腹瀉可因原發肝病和腸粘膜損害程度決定其臨床症狀輕重,肝病愈重,發生率越高,腹瀉程度亦更為嚴重,有統計謂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有4 %至30%可發生腹瀉症狀,肝硬化代償期的發生率為10%,失代償期患者為20%,原發性肝癌則高達54%。
以中醫學觀點看,病機關鍵在於脾胃功能障礙。嗜肝性病毒侵襲機體後,首先影響肝臟功能,形成臟腑虛弱;如飲食所傷,七情不和即易於泄瀉,病位在於脾胃與大小腸。但慢肝病情程度不同、分型各異,使臨床上腹瀉的情況亦需在臨証時,區分其; 寒(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熱(便黃褐而臭,瀉下急迫,肛門灼熱)、 虛(病程長,不甚腹痛喜溫喜按,神疲肢冷)、 實(瀉下痛減)。
由於慢肝患者病程發展致不同的患者體質有別,如予以辨証,「肝源性腹瀉」實應以中醫的慢性腹瀉辨証,區分為下述各種類別*,但臨床實踐証實,下述不同類型的患者,中藥「驅肝毒方」均能有效治療;
|
由於嗜肝性病毒病的胃腸症狀往往是多姿多采,故不一定出現明顯腹瀉而發生便秘,亦可有交替性腹瀉、便秘和胃腸敏感的症狀。故分類時稱為病毒性胃腸炎的症狀,便更為貼切。
案例介紹(續)
案例五;梁某 (電腦編號1981),女,7歲。其母二次產前驗血均有乙型肝炎抗體史。患兒於1999年11月初診。母代訴患兒素體弱多病,常外感、發熱,納呆、倦怠、嗜睡。近數天來腹痛,嘔吐,嘔出食物殘渣,噯酸。西醫謂外感入胃,曾服西藥未效。體查:營養發育欠佳,消瘦、舌胖,有薄白舌苔,肝肋緣,有肝區叩擊痛。
服中藥3劑,已止嘔,胃納改善,症狀明顯減退消失。肝已正常,續服中藥3周,胃納佳,舌苔全脫落。服中藥4周時體重增1.5千克。經系統服中藥6周,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
*見彭勃主編的中西醫臨床<消化病學>1997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1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