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嗜肝性病毒」的概念,能減低漏診和誤診的機會

在我們進行香港地區至今共2000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的統計資料中,我們發現其中僅有曾患或現患急性肝炎為2.95% (59:2000)、其病史中經驗血或超聲波証實的慢性肝炎僅為22.95% (459:2000),早期肝硬化為0.55%(11:2000), 肝硬化為0.35% (7:2000),肝癌 0.5% (10:2000),合計為27.3% (546:2000)。

如按照90年及95年中國制訂的慢性肝炎診斷標準,有71.5%患者不能確診為慢性肝炎, 但他們的肝濁音界均為異常 (其中初診體查肝濁音界下緣腫大佔63% ,即1260:2000、肝濁音界下緣縮小的佔8.5% 即170:2000。另有5.3% 即106;2000為肝界正常而臨床症狀典型之未排除遷肝患者,但其中亦於治療期中才發現少數患者有肝區異常。

        上述資料,就說明了臨床上因病毒感染而導致肝臟炎症改變的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得不到早期診治是極之普遍。最少,本組2000例中佔70 %以上的肝濁音界異常的患者沒有被診斷為肝病而得到診治。這些病例往往仍是比較早期和輕型的患者。他們急待能早期診治終止病程繼續發展。這些病人既然不能確診為甲、乙或丙型慢性肝炎,極有必要用嗜肝性病毒病診斷並使用有效的中藥治療,力求使患者早日達到臨床治癒,終止病程發展。為此,我們提出了未成熟的建議,認為應該制訂出診斷嗜肝性病毒病的依據。

        就過去累積2000病例統計的結果,我們發現肝大的患者佔60.5%,肝小待查的佔8.2%,確診為慢性肝炎的佔22%,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肝癌的佔1.4%,急性肝炎的佔2.8%。如果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給予這些患者正確的診斷,均應確定診斷為「嗜肝性病毒病」。實際上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亦是嗜肝性病毒病的一種,只是由於已驗血發現了病毒種類而能給予確定的診斷而已。

        可惜的是;目前人們對嗜肝性病毒病的認識及概念是極為糢糊,甚至有些傳統的看法是有誤導和錯誤,使患者失去了被正確診斷和治療的機會。直至肝硬化晚期、肝癌、結腸癌形成,或心、肝、肺、腎功能因長期、慢性肝病而導致失常才求診治,那已是治療無術、悔之晚矣。

(註;本統計因部份案例有急性肝炎病史,現又慢性肝炎,或肝界正常而症狀典型,內服中藥後少數患者肝區異常發現腫大或縮少,均予以雙重統計,故百分率有超值現象。累加實際總數為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