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專題介紹

1512月/15

人體感染病毒的普遍性

         其實人的一生是與病毒共存,與病毒不斷搏斗的一生。人從母體孕育的過程中,已毫無選擇的被感染,舉例來說;

  • 婦女妊娠早期感染「風疹病毒」造成宮內感染,容易引起胎兒流產、成熟不良和先天性缺陷。
  • 「巨細胞病毒」感染廣泛存在於全世界,尤以在發展中國家。我國妊娠婦女的補體結合抗體陽性率為72.6% ~ 76.84%、說明我國成年婦女巨細胞病毒感染率較高,而其中1/4可能為原發性感染而危害胎兒誘發畸胎、死胎、流產或新生兒黃疸。部份胎兒出生後3個月內,少數會出現紫癜、肝炎、腦炎、肺炎。
  • 又如人類微少病毒、肝炎病毒、愛滋病毒、單純性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都可通過胎盤先天感染給胎兒。所以,子宮內、產道、圍產期、嬰幼兒時期是多種病毒初發感染的重要時期。
  • 嬰幼兒期極易感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一歲以下)、腺病毒(7~24個月)、引起幼兒急疹的人類疹病毒6 型 (美、英、日6個月~1歲的幼兒抗HHV-6陽性幾乎100%)。
  • 再如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最普遍性的病毒導致的傳染病。甲型、乙型肝炎的好發年齡, 均見於兒童時期,尤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母嬰之間的傳播是極為多見。在資料統計中顯示;1~9歲的兒童已有52.6%呈甲型肝炎的抗體陽性。10~19歲為98%,20歲以上則為100%。由此可見甲型肝炎流行之普遍。

        乙型肝炎在中國,大約有40~60%的人群受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香港亦約有四成人口曾受乙型肝炎感染。人類對乙種肝炎病毒普遍易感。

        丙型肝炎更呈世界性分佈,在各國城市地區就診的散發病毒性肝炎中,丙型肝炎所佔比例,在中國為11.8%~23.8%。據美國的統計資料報道,急性肝炎中丙型佔20%~40%,估計美國每年就有20~30萬人感染丙型肝炎。

        由此可知,要避免遭受病毒感染,機會是微乎其微,活著的人往往是避不了病毒感染的。,這是一個事實。只有熟悉病毒的防治知識,提高警惕,講究個人衛生,才能把感染病毒病的機會減至最低。如有可能已感染病毒而致病毒性肝炎,必需盡早接受中藥治療,以求及早臨床治癒。避免肝機能損害步入肝硬化、肝癌的結果、或發生肝外併發症。

1512月/15

「嗜肝性病毒」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密切,也是做成人類死亡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嗜肝性病毒是人類百病之源」,這提法根據臨床實踐是一點也不虛假。人的一生健康狀態往往就是顯示了嗜肝性病毒在人體裡形成的疾病歷史。人的出生、成長、發育以至衰老、死亡的過程,無不與體內嗜肝性病毒感染息息相關。臨床上患者的既往病史,往往能展示該患者感染嗜肝性病毒後連串 “由淺入深” 的疾病過程。

一;嗜肝性病毒(包括肝炎病毒和非肝炎病毒)可以感染人類做成病毒性肝炎。臨床上可產生各種急、慢性肝炎的臨床症狀。

二;被感染的機體因慢性病毒性肝炎持續發展,肝機能逐漸失常。影響人體各系統、各器官功能失調,臨床上產生反覆、多系統功能失調的臨床症狀。

三;肝臟機能失調導致肝外系統疾病形成;臨床上很多常見病和多發病是嗜肝性病毒感染的結果。這裡包括了內、外、婦、產、兒、皮膚諸科的不少常見病和多發病。

        根據1993年11月由黃詠齊主編 ” 肝病與全身性疾病 ” (中國醫科大學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書中介紹了肝病與全身性疾病關係。從大量臨床資料與學術研究資料,明確的証實了肝炎後,機體的病理變化能引起肝源性肺病、肝源性心血管病、肝源性胃腸病、肝源性腎病、肝病源性血液病、肝源性代謝性疾病、肝源性神經精神病、肝病時內分泌失調和肝病的皮膚損害等。這些章節,詳盡總結出肝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重點闡述了肝與肝外病變同時存在的症狀、體徵、診斷和防治。

        從書中資料不難証實,肝病晚期引起相應的不同系統的病理損害,其實是嗜肝性病毒做成人類死亡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1512月/15

推廣「嗜肝性病毒」的概念,能減低漏診和誤診的機會

在我們進行香港地區至今共2000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的統計資料中,我們發現其中僅有曾患或現患急性肝炎為2.95% (59:2000)、其病史中經驗血或超聲波証實的慢性肝炎僅為22.95% (459:2000),早期肝硬化為0.55%(11:2000), 肝硬化為0.35% (7:2000),肝癌 0.5% (10:2000),合計為27.3% (546:2000)。

如按照90年及95年中國制訂的慢性肝炎診斷標準,有71.5%患者不能確診為慢性肝炎, 但他們的肝濁音界均為異常 (其中初診體查肝濁音界下緣腫大佔63% ,即1260:2000、肝濁音界下緣縮小的佔8.5% 即170:2000。另有5.3% 即106;2000為肝界正常而臨床症狀典型之未排除遷肝患者,但其中亦於治療期中才發現少數患者有肝區異常。

        上述資料,就說明了臨床上因病毒感染而導致肝臟炎症改變的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得不到早期診治是極之普遍。最少,本組2000例中佔70 %以上的肝濁音界異常的患者沒有被診斷為肝病而得到診治。這些病例往往仍是比較早期和輕型的患者。他們急待能早期診治終止病程繼續發展。這些病人既然不能確診為甲、乙或丙型慢性肝炎,極有必要用嗜肝性病毒病診斷並使用有效的中藥治療,力求使患者早日達到臨床治癒,終止病程發展。為此,我們提出了未成熟的建議,認為應該制訂出診斷嗜肝性病毒病的依據。

        就過去累積2000病例統計的結果,我們發現肝大的患者佔60.5%,肝小待查的佔8.2%,確診為慢性肝炎的佔22%,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肝癌的佔1.4%,急性肝炎的佔2.8%。如果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給予這些患者正確的診斷,均應確定診斷為「嗜肝性病毒病」。實際上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亦是嗜肝性病毒病的一種,只是由於已驗血發現了病毒種類而能給予確定的診斷而已。

        可惜的是;目前人們對嗜肝性病毒病的認識及概念是極為糢糊,甚至有些傳統的看法是有誤導和錯誤,使患者失去了被正確診斷和治療的機會。直至肝硬化晚期、肝癌、結腸癌形成,或心、肝、肺、腎功能因長期、慢性肝病而導致失常才求診治,那已是治療無術、悔之晚矣。

(註;本統計因部份案例有急性肝炎病史,現又慢性肝炎,或肝界正常而症狀典型,內服中藥後少數患者肝區異常發現腫大或縮少,均予以雙重統計,故百分率有超值現象。累加實際總數為2082。)

1512月/15

肝區濁音界異常往往是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依據

        過去人們曾錯誤認為病毒只引起急性感染,近十餘年來不僅肯定病毒可做成慢性感染,所致疾病的後果有時遠較急性細菌感染嚴重。

        但嗜肝性病毒的初發感染的臨床症狀常不明顯,極易被患者、家人、臨床醫師所忽略。例如機體在幼齡或胎內感染病毒後,機體對這些病毒無免疫應答而產生耐受,做成病毒持續存在於體內而無明顯臨床症狀。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潛伏的病毒複製增殖引起急性發作,產生嚴重的臟器損害。我國是母系為主的家庭,慢性病毒性肝炎多是乙、丙等型肝炎病毒持續感染結果,因而胎內、嬰幼兒時期感染往往在發育期、中年、失血、手術後、重病時期中臨床上表現有反覆肝炎活動的臨床症狀。

        而有些病毒更呈潛伏感染 (病毒潛伏組織內無臨床症狀,以一般臨床檢測方法不能証實病毒的存在,只在某些誘因下病毒增殖發展成顯性感染,如疹病毒、痘病毒、巨細胞病毒) 和慢性感染 (病毒長期存在於組織內不斷增殖,且不斷排出病毒,然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並無臨床症狀、且只有部分感染者發病。如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愛滋病、和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等都是慢性感染引起的疾病),被感染時常無征象可尋,但如為慢性病毒性肝炎已經存在,往往肝區濁音界異常則成為診斷依據。

        但部份患者感染嗜肝性病毒時,初發期常有該病毒的感染後典型症狀。罹患不同的嗜肝性病毒將出現該種類病毒臨床特點。如肝炎病毒有皮膚、鞏膜黃染,納呆、噁心、倦怠及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症狀。風疹病毒可出現德國麻疹等等。

「嗜肝性病毒病」的特徵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臨床病史、症狀及體格檢查中,我們常發現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具有下列特點徵狀;:

  • 患者往往有典型的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炎帶菌者或其他嗜肝性病毒病的接觸史,或家族史。
  • 部份患者曾確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異常或為肝炎病毒帶菌者。或有其他嗜肝性病毒病的既往病史。
  • 常有脅痛或肝區有明顯的叩擊痛。
  • 患者有肝炎而引起的長期、反覆發作的肝外系統疾患的症狀;
  • 患者可能有雙側季肋部不對稱,常左側肋脅下陷,右側膨隆,尤多見於發育前已感染病毒者,並且胸腹脅部下靜脈顯露。
  • 肝濁音區有異常改變(正常的肝濁音界應位於右肋緣上1.5cm);即肝濁音區或腫大或縮小。臨床觀察發現,肝區濁音界異常往往是相對的穩定,如未使用中藥治療一般很少會自行變為正常。但採用中藥治療時,如用藥正確、僅三數劑,即可使肝下界位於肋緣上1.5cm處。
  • 患者有典型的「病毒性肝炎」中醫分型的各種臨床症狀。嗜肝性病毒病的病情複雜,臨床症狀表現多姿多彩,多數患者同時表現有多系統的輕、重不一臨床症狀,詢問其既往病史,往往符合中醫的慢性肝病的各型“濕熱” 表現。

從上列圖表我們可以看出本組案例按照中醫分型,本組2000病例有下列數值 :-

肝郁肺燥型………………………….. 佔49.65% (993:2000)。

濕熱蒸騰型…………………………. 佔69.20% (1384:2000)。

絡阻血瘀型………………………….. 佔44.65% (893:2000)。

血虛氣弱型………………………….. 佔16.96% (339:2000)。

肝陽上亢型………………………….. 佔 5.85% (117:2000)。

肝腎二虛型………………………….. 佔18.45% (369:2000)。

嗜肝性病毒病之肝外併發症

        從下列統計中就可以看出嗜肝性病毒感染後,人體的病理反應是整體性的。在不同時間裡,能做成機體內各系統功能失調,並以多系統症狀表現於臨床。詢問患者既往病史,不難得出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確有“由淺入深、由表及裡” 的典型病機發展的經過。而且有反覆發作、頑固不愈的病程經過。被感染者的機體隨著時間的轉移,漸進性肝臟機能損害必會遂漸導致肝外各系統損害,形成多種肝外併發症。其實,這些都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但這些患者按嗜肝性病毒病中藥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另分出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常因肝機能不全而發生不同臨床疾病既往史或現在症中追查常見有下列疾患。 根據我們2000例肝區異常患者的總結資料顯示;本組案例中,很多患者可按西醫診斷而被診為病毒性胃腸炎(1031:2000)、肝性上呼吸道炎(951;2000)、肝性浮腫(539;2000)、肝性神經衰弱(331;2000)、肝性貧血(263;2000)、肝性骨營養不良(204;2000)、繼發性肥胖(96;2000)、肝性營養發育不良(83;2000)、美尼爾氏綜合症(即耳水不平行)(79;2000)、偏頭痛(84;2000)等等。

註 : 在2000案例當中,有部分病人有多過一種症狀和疾病統疾患,其實都只是由於免疫反應或因肝臟機能已受損害而導致肝外系統疾病的常見而輕型臨床疾病,而因長期的肝機能損害而引起心血管、肺、腎功能損害,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異常和因代謝失常而引起的機體疾患已証實更為嚴重。因嗜肝性病毒感染導致良性、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尚不斷被發現和被證實,這些都有待臨床進一步認識和探討。

1512月/15

何謂「嗜肝性病毒」和「嗜肝性病毒病」?

何謂「嗜肝性病毒」?

        「嗜肝性病毒」是一個統稱,是指凡能引起肝臟炎症或肝細胞壞死的一些不同類型病毒。即是說,這些病毒喜歡侵襲肝臟,有「嗜肝」的共性。換言之,嗜肝性病毒是包括目前已發現的七型肝炎病毒及其他能令人體肝臟產生炎症的有關病毒;其中包括巨細胞病毒、EB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單純性泡疹病毒、ECHO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等。臨床上,這些「嗜肝」病毒都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例如風疹病毒可致德國麻疹,ECHO病毒會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腮腺炎病毒可致生痄腮、睪丸炎、卵巢炎等),所以,過去一般并不歸屬於肝炎病毒。不過這些病毒近來已經研究証實,都能感染人體後同肝炎病毒一樣,可以引致患者的肝臟組織炎症,導致肝腫大,臨床上有急、慢性肝炎的臨床症狀及引起肝外其他系統的併發症。

        由於人類對嗜肝性病毒的認識逐漸增加,自然也明確上述的各種嗜肝性病毒如風疹病毒、單純性疹病毒等並不只是引起疹和德國麻疹的皮膚一過性損害、而是感染上述病毒同樣與感染肝炎病毒一樣可導致病毒性肝炎,且帶來肝病後對人體各系統的損害。因此,凡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我們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目前已經發現這類病毒的品種是愈來愈多。有不少原來是「非肝炎病毒」其實都具有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結果。因而才稱這一類病毒為「嗜肝性病毒」。

何謂「嗜肝性病毒病」?

        「嗜肝性病毒病」是指臨床上各類型的嗜肝性病毒感染後引起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因其後肝臟損害而導致之肝外系統疾病。隨著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增加,「嗜肝性病毒病」的這一概念,就會把目前只局限於甲、乙、丙型肝炎的診斷範圍中解放出來,病毒性肝炎的意念應更為寬廣。現代醫學對肝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範圍越來越擴大,已形成了一個以肝病與全身性疾病相互關聯的縱橫體系。只有熟悉嗜肝性病毒導致肝臟疾病後引起肝臟機能失調與全身性疾病的聯繫,才能提高診斷水準,及早”標本兼治”。因為只要承認嗜肝性病毒病的存在,就不用確定肝炎病毒的品種和受慢性肝炎診斷標準限制。只要有肝區濁音界異常、有中醫慢性肝炎分型的臨床典型症狀及肝外併發症,便應疑診或確診為嗜肝性病毒病。並予以中藥系統治療,這種療法,往往能令肝濁音界異常迅即恢复正常,病情能明顯好轉或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

1512月/15

何謂「肝炎病毒」? 何謂「病毒性肝炎」?

        過去一般人都認為;能引起臨床表現以肝炎病症狀為主才算是肝炎病毒。根據報導,已發現的肝炎病毒已經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種。但臨床上一般只能通過化驗血液查出甲、乙、丙三型。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稱為「病毒性肝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而慢性肝炎中又分為活動性和遷延性兩種。所以,病毒性肝炎是指幾種不同的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發病時,會有肝細胞壞死和炎症反應的特點。但其實,從病原學上來看,各型肝炎均應各自為獨立之疾病,因不同型的肝炎,有不同的傳染途徑、不同的潛伏期、不同的轉歸,但因臨床表現都很相似,故仍保留「病毒性肝炎」這一個名稱。

        但隨著人類對病毒認識逐漸加深,愈來愈多的臨床資料已經証實,能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種類範圍很廣,僅憑藉驗血和目前採用的超聲波、電腦掃描來確定甲、乙、丙型肝炎,往往使很多病毒性肝炎患者得不到正確的診治。從我們最近在香港發現2000例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臨床資料統計中,就有1260例 (即71.50%) 是未能按肝炎診斷標準確診為肝炎患者。因此,我們有必要提出”嗜肝性病毒” 感染這一概念,克服舊有、狹義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觀點。只有承認”嗜肝性病毒病” 診斷成立,才能進一步的把防治工作做好,嗜肝性病毒病患者才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

1512月/15

病毒的特性

病毒病的臨床表現 – 具獨特性和多樣化

        病毒病的臨床症狀表現是很獨特,且極為複雜,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獨特性。那就是說每種不同的病毒都具有其特性,如最傳統、最古老的麻疹、水痘、生痄腮,都是人所熟悉的病毒病。也是說,感染了這些種類病毒,就能導致有相關的疾病。但不同的病毒,亦會有著相同的共性,感染人體後能產生相同的共有症狀。近十多年來對病毒病的研究,揭開了多種病毒病的神秘面紗,所以在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兩種情況:

(1)    一種(型)病毒可引起多種臨床表現,令患者產生多種疾病。

(2)    多種(型)病毒可引起同一種臨床的表現或疾病。

第一: 一種(型)病毒可引起多種臨床表現,令患者產生多種疾病

例如:

  • 「冠狀病毒」就廣泛存在於全世界,隱性感染者很多。常引起感冒、小兒哮喘、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
  • 「EB病毒」多在嬰幼兒時受染,患兒可併發黃疸肝炎、脾大、間質性肺炎、嗜紅細胞綜合徵、再生障礙性貧血、眼葡萄膜炎、腦膜腦炎、心肌炎等多種疾病。
  • 「風疹病毒」除可導致典型德國痲疹臨床症狀外;

–       先天性風疹尚可引起暫時性常見的低出生體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脾腫大、骨骼損害、腦膜腦炎。

–       不常見的臨床表現,如肝炎、全身性淋巴腺病、溶血性貧血、風疹肺炎。

–       持續性而常見的臨床表現,有隱睪症、小頭畸形、精神發育遲緩、中樞性語言異常、行為異常、聽力喪失。

–       持續性而不常見的臨床表現有青光眼、嚴重近視、心肌病變、糖尿病和甲狀腺病變。

  • 「巨細胞病毒」長期在唾液、眼淚和尿液中存在,不易被人發現。可造成流產、死產、早產,胎兒小頭畸形、智力障礙、癲癇、失聰、失明。

–       受感染者一般會發熱,小孩可能有肝炎症狀,病毒亦可長期潛伏在血液的白血球內。

第二: 多種(型)病毒可引起同一種臨床的表現或疾病

  •  病毒病感染後的前驅期,幾乎所有的病毒初發感染時,都可以共同引起程度不同的上呼吸道炎症征侯;如發熱、畏寒、頭痛、周身肌肉疼痛和典型的噴嚏、流涕、鼻塞、口咽乾涸、喉痒、聲嘶、咳嗽、多痰等鼻敏感、感冒、扁桃腺炎等徵象。
  • 就以可以引起「病毒性胃腸炎」的病毒為例;便包括了多種病毒,其中有柯薩奇病毒、埃可(ECHO)病毒、星狀病毒、Norwalk病毒、杯狀病毒、人冠狀病毒、人腸冠狀病毒、輪狀病毒、微小呼腸病毒、灰質炎病毒、腸病毒、腸腺病毒、小圓型病毒等。
  • 能產生「病毒性肝炎」便包括了甲、乙、丙、丁、戊、己和庚共七型 (即A、B、C、D、E、F、G型),除乙、己型肝炎為DNA病毒外,其餘各型均為RNA病毒。 其實,從病原學上來看,不同型的肝炎有不同的傳染途徑、不同的潛伏期、不同的轉歸,故各型肝炎應各自為獨立之疾病,但因臨床表現都很相似,故仍統稱為「病毒性肝炎」。

       此外,除肝炎病毒外,實際很多其他已知病毒亦可以引起肝臟炎症,這些連肝炎毒在內,都應統稱為嗜肝性病毒。計有;腮腺炎病毒、單純性泡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等等。但這些病毒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故不屬於肝炎病毒。雖然不稱肝炎病毒,並不代表這類病毒急或慢性感染不引起宿主的肝臟炎症反應而導致肝腫大,有肝炎症狀及肝外系統表現及併發症。故此,病毒在人體內導致各系統、各器官、各組織病變極為關係複雜,各類病毒感染都極嚴重地影響患者一生健康。

1512月/15

病毒是甚麼東西 ?

病毒是甚麼東西? 

        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微生物,是由蛋白質外殼包著的遺傳物質(即RNA或DNA基因組)組成,體積很小(20-300nm),是寄生在生物細胞內複製繁殖的。發明細菌漏斗以後,人類就已經知道濾過性病毒的存在,亦知感冒、流感、痲疹、水痘、腮腺炎等等古老的傳染病是濾過性病毒作怪。近數十年來,隨著電子顯微鏡面世、細胞培養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才對病毒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臨床上,70%以上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中一些疾病是致死性傳染病,例如狂犬病、天花、愛滋病和各種病毒性腦炎等,已經奪去了不少人的生命;還有一些疾病像肝炎、流感、感冒、病毒性腹瀉、痲疹、腮腺炎和水痘等,死亡率較低,但大流行時,仍帶來對人類身體健康和社會生產力有極嚴重的影響。

病毒感染會產生人體進行性損害

           過往由於人類對病毒的認識尚淺,曾錯誤認為病毒只會引起「急性感染」,所以對很多病毒感染的疾病常掉以輕心,如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痘病毒、麻疹病毒等,因為表面看來這些傷風感冒、痲疹、水痘、德國麻疹、腮腺炎等病的病程度都較輕,經過又順利,常不以為意,其實,這些都是嗜肝性病毒。它的危害性決不單純僅導致上述感染時的臨床症狀,而是病毒感染人體後,對身體的臟腑仍然存在著進行性損害。近十多年來已經證實,病毒可以造成「持續性病毒感染」。即是說,不同種類的病毒感染人體後,病毒就能利用患者(即宿主)的細胞繼續來完成病毒自身的複製過程,不斷影響患者體內各系統、各種器官的正常生理機能,形成臨床上各種疾患。

持續性病毒感染

        持續性病毒感染分為四類: (1)潛伏感染、(2)慢性感染、(3)急性感染後遲發併發症和(4)慢發病毒感染。所以,人類感染病毒後,體內細胞和病毒可以長期共存而沒有明顯臨床症狀,更由於至目前為止對病毒病沒有特效治療,至今仍無特效的藥物殺滅病毒,所以病毒引起疾病的後果,往往遠比慢性細菌感染更為嚴重。例如: 嗜肝性病毒能導致肝臟炎症,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通過破壞正常的肝臟機能,而使患者的不同臟腑正常機能不斷遭受破壞,導致臨床上很多的常見和多發病。部份病毒還能使患者產生免疫虛損和免疫缺陷,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誘發疾病、甚至導致惡性腫瘤等。所以病毒的感染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1512月/15

肝病並不局限於肝臟

        肝臟是人體中最大臟器,肝臟的功能既重要又複雜,一旦受損,能引起人體全身一系列生理變化及病理性變化,影響廣泛。肝臟又是人體的解毒器官,肝功能不全會引起物質代謝異常和排泄代謝產物障礙。倘若肝臟不能對代謝產物解毒,就會令人體內相關的代謝產物滯留血中,阻礙血液中正常營養物質的供應及流通,嚴重影響身體健康。較嚴重時,臨床醫師常藉化驗檢查而得知肝功能異常,從而確定肝病已引起代謝紊亂和血內異常廢物(中醫常統稱之為“濕熱”)堆積程度,病情更嚴重而急驟者,亦可導致肝昏迷以致死亡。

        由於肝臟解毒功能不全,引致代謝產物的滯留,臨床上往往做成血液中膽固醇過高,引起心血管疾患,如高血壓、冠心病。或尿酸過高引起痛風症,或低蛋白及肝性浮腫引致繼發性肥胖、貧血、耳水不平衡,產生眩暈等病徵,但如能通過有系統的中藥治療,慢性肝炎往往可以臨床治癒,會令上述疾患不藥而癒。

嗜肝性病毒病與人體的敏感症狀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發現;嗜肝性病毒病早期感染最常見的病徵,仍然主要是免疫系統反應所做成的病徵,那就是人所共知之身體各系統的不同敏感症狀,常常被臨床醫生按「局部症狀」而被診斷為下列各種獨立的疾病,例如;

  • 鼻敏感;(鼻塞、流清涕、反覆連續噴嚏、尤以早上發作為多)。
  • 上呼吸道炎;(所有病毒感染早期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外感徵象、畏寒、發熱、頭痛、周身酸痛、噴嚏、鼻塞、流涕、喉痒、聲嘶、咳嗽、氣促、多痰等)。
  • 氣管敏感; ( 對塵埃、寒冷空氣敏感、常喉痒、多痰、氣短、嗆咳、哮喘、或氣管和胸內有異物感、咳不出,咽不下,中醫稱為梅核氣)。
  • 胃腸敏感;(常易患口瘡、食慾不振、晨吐、噁心、噯氣、腹脹、胃脘脹痛、交替性便秘或腹瀉、對異性蛋白和某些蛋白質食物或高脂飲食容易消化不良、多屁、易濕熱肚痛、大便次數增多、食後感腹脹、食後解大便,甚至不能進食多種正常而普通的蛋白質食物如鮮奶、雞蛋等)。
  • 皮膚敏感;(經常皮膚乾燥、表皮角化過度、有鱗片狀脫屑、口唇粘膜皸裂、粗糙、脫屑,亦常有皮膚搔痒和反覆發作之風疹、濕疹、痤瘡,且因免疫力下降,皮膚易為真菌所感染而易患頑固性汗斑、體癬等等)。

        上述敏感體質所導致之症狀,其實已羅列於各系統症狀之內,但因其發病機制與肝的代謝功能密切相關,臨床上往往以為是「獨立疾病」而疏忽肝臟的診斷和肝病的治療,出現只注重「治標」而忽略「治本」的情況。所以,患者如發現自己長期有上述症狀,應請醫生進一步檢查肝臟,以免錯過了嗜肝性病毒病之診治。

1512月/15

肝臟 – 你身體的化工廠

        按現代醫學認識,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腺體,成年人肝臟平均約重1.2至1.5千克,位於右上腹,差不多全被肋骨所遮蓋,正常的肝臟以肝濁音下界為標準,一般為肋緣上1.5公分 (即肋緣上一橫指)。

        肝臟屬消化系統,肝的功能很複雜,是人體的化工廠,負責製造、貯藏及分解各種物質。主要功能如下:

參與物質代謝功能

吞噬防御功能

分泌功能

造血凝血功能

 解毒功能

貯存功能

 1)   參與物質代謝功能

在人體小腸吸收的糖類,在肝臟合成為肝醣,存於肝臟。當血糖降低時,肝醣轉化為葡萄糖,保充血糖的水平。小腸吸收的胺基酸,在肝臟合成為蛋白質,供身體所需,有餘的會分解為尿素排出體外。此外,肝臟亦會參與脂肪、維他命及荷爾蒙的代謝,所以當肝臟受損時,血糖、血清白蛋白都會下降,亦產生荷爾蒙失調的現象。

2)    分泌功能

肝臟分泌的膽汁含有膽酸、膽固醇、膽紅素等,主要作用是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膽紅素是紅血球壞死後分解出來的廢物,藉膽汁排泌出體外。當膽汁分泌功能失調時,膽紅素便會積聚於身體而產生黃疸症。

3)    解毒功能

將吸收人體內的和體內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及外來的毒素(例如酒精、藥物),加以分解為無毒、毒性較輕或容易被溶解的物質,再經由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保護身體,維持正常功能。假如毒素過量,肝臟便負荷不來,不能將毒素完工化解,肝臟本身亦會受到損害。有毒物質濃度過高或數量過多易產生急性肝功能衰竭。

4)    吞噬防御功能

肝臟內有大量的星狀細胞(庫貝爾氏細胞)可以吞噬細菌及捕捉異物,能將體內不需要的異物吸收到細胞內而加以處理,具有防御作用。但多種病毒感染均能導致肝臟細胞發生急性或慢性炎症,稱為病毒性肝炎,並直接因影響肝臟機能及引起多種肝外系統疾病。

5)    造血凝血功能

肝臟在胚胎時期能夠製造紅血球,出生後,肝臟儲有銅及鐵等礦物質,亦間接參與造血的功能。而許多重要的凝血因子均在肝臟合成,故肝功能若受到嚴重損害時,病者往往有凝血機制不正常而產生出血的現象,如皮下瘀斑(紫癜)、鼻出血、胃出血、痔瘡便血、月經量過多。慢性失血常導致患者貧血。

6)    貯存功能

肝臟儲存肝醣,貯存在肝細胞內,需要時,肝細胞又將其變成葡萄糖放至血中,保持血糖的平衡。另外,肝臟亦貯存維他命A、D和B12,銅、鐵等礦物鹽,供應身體所需。肝臟本身貯藏大量血液,當身體大量出血時,便能輸出相當份量的血液作補充,使短時間內血液循環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