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女人篇

1712月/15

(三) 認識嗜肝性病毒的危害

        過去認為,能引起臨床表現以肝炎為主者才是肝炎病毒,目前確定的已經有七種。而除肝炎病毒外,實際很多其他已知病毒均可引起肝臟炎症,具有“嗜肝”的特性,計有腮腺炎病毒、單純性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黃熱病病毒、風疹病毒等等。但這些病毒各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故不屬於肝炎病毒,而應統稱之為“嗜肝性病毒”。

        這些嗜肝性病毒雖然不稱為肝炎病毒,但並不代表這類病毒(的急或慢性)感染不引起宿主的肝臟炎症反應而導致肝腫大,同時,患者會有肝炎症狀及肝外表現的症狀及併發症。所以,如果按照過去診斷肝炎的依據去進行臨床診斷,將使大量早期、輕型和以肝外症狀為主的肝病患者得不到診治;也就是說,“嗜肝性病毒”其實應該包括數種肝炎病毒及一切能令肝臟出現炎症的有關病毒。而「嗜肝性病毒病」就是患者伴發有肝濁音界異常,臨床上常有纏綿難愈的反覆、交替、多系統的症狀表現,而這些表現主要是因為急性、慢性肝臟機能損害而引起的各種臨床疾病所致的。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是臨床上最普遍而又最典型的病毒病。因為這些能引起肝臟炎症的病毒感染人體後,即使其隱性或慢性感染令臨床症狀並不典型,而且常被忽略發病時機的病程觀察,不過,有一點肯定的,是機體的免疫反應導致的臨床症狀卻能與日俱增,臨床因炎症反應而導致的”肝臟腫大”的特征卻是長期存在,這個體徵正是臨床醫者觀察病毒病治療效果的最好對象。

1512月/15

肝源性「內分泌失調」之一 : 性激素紊亂

前言

肝病患者的內分泌紊亂最常見為單一性,(即如單純女性苛爾蒙不足、單純甲狀腺分泌不足或糖尿病),但亦有多種激素同時發生紊亂。本篇僅從慢性肝病對性激素紊亂的影響,使大家多考慮內分泌失調時,是否與肝病病源有關。

 

從中醫理論看內分泌失調

從中醫慢肝分型的觀點來觀察,在臨床表現上,慢性肝炎患者的心、肝、肺火的症狀、體檢結果和肝腎二虛症狀和體徵,都能了解的病情深淺。所以,憑藉患者臨床表現是不難窺見嗜肝性病毒病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慢肝導致內分泌紊亂,也常可根據病史、體征提供足夠証證據予以診斷。如能使用辨證論治,採用標本兼治的方法,就能盡早控制病情,防止肝機能繼續受損,減低內分泌失調進一步惡化。嗜肝性病毒以疫毒病邪進入人體後,如患者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邪就能隱伏血份,侵犯五臟六腑,擾亂氣血,使患者出現氣血虛損,而逐漸發生氣血失調的病理改變。臨床觀察,氣血兩虛往往是疫毒病邪侵犯人體時間較為長,或五臟六腑被損害時間較久所做成的後果(特別是嬰、幼兒或兒童時期就被感染),「內分泌紊亂」其實是慢肝的中醫氣血兩虛分型中,是最為常見的後果。

 

內分泌失調極為常見

各種肝源性內分泌失調的疾病中,臨床上肝源性「性激素紊亂」、「糖尿病」和「肝源性骨營養發育不良」最為多見。在本中心接診的統計中,肝源性的性激素紊亂,不全的統計約佔5%,達4.73%,女多於男,男性達2.63%,女性為5.91%。至於肝性骨營養不良卻高達13.69%,其中男性12.53% (143/1141),女性14.33% (291/2030)。

根據本中心3191例肝濁音界異常患者的統計,明顯可以看出男性與女性患者在中醫的絡阻血瘀型 (男性22.86%,女性62.16%),血虛氣弱型 (男性8.7%,女性31.96%) 的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就說明了在女性青春發育期前發現和治療肝病的必要性。女性負擔起人類繁殖的任務,不及早防治嗜肝性病毒感染,人類仍會代代相傳感染「嗜肝性病毒病」的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中。wpe8

 

 

男、女性的慢肝中醫分型的比較

中醫分型 總 數
肝郁肺燥 49.6% 50.3% 47.6%
濕熱蒸騰 72.64% 73.9% 71.9%
絡阻血瘀 48.01% 22.8% 62.16%
血虛氣弱 23.6% 8.7% 31.96%
肝陽上亢 8.18% 10.8% 6.7%
肝腎二虛 25.42% 30.13% 22.76%

 

各階段的內分泌失調

慢肝患者的內分泌失調極為常見,臨床發現,性激素紊亂常是漸進性,且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從嬰幼兒、兒童時期,青春發育期,直至更年期前後的老年期均可有所表現。究其原因,是因人體內大部分內分泌激素,需在肝臟進行代謝,(如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胰島素、胰昇血糖素、雄激素、雌激素等),當肝臟發生炎症,體內的激素發生紊亂,臨床上會產生不同的疾病和臨床症狀,故此嚴格的來說,很多常見的病,如低血糖、甲狀腺機能異常、糖尿病、骨質疏鬆、性激素紊亂等,都是慢性肝病的結果。如要治病求本,實應查清有否慢性肝病的存在?系統中藥療肝常能延緩各種內分泌失調的病程進展,用中西結合治療,就能收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一) 嬰幼兒、兒童時期

 

慢性肝炎患者如在嬰幼、兒童時期(從2個月至十歲)被感染,其肝機能異常會影響內分泌紊亂。肝病所常見的激素代謝紊亂是比較覆雜和多樣化,它常可導致患孩有高生長激素血症,而生長介素減少。腎素和亞醛固酮滅活障礙,甲狀腺機能異常,血內胰島素水平升高和糖耐量降低。肝病時亦可抑制促性腺激素,引起血中雌激素和泌乳素基礎水平明顯升高,男性激素減少。上述之內分泌激素異常改變,能主宰病孩的生長和發育取向。特別是母~ 嬰間的垂直感染了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患兒,嬰兒期即呈持續性感染和慢性化。如嬰、幼兒慢性肝炎的診斷被家長或醫務人員所忽略,往往導致失去治療機會,有些是固執拒絕中藥治療 ( 中藥治療亦不能根治,但系統治療常能做到臨床治愈 ),使病程遷延,纏綿不絕,內分泌激素和代謝紊亂逐漸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糖耐量減低或低血糖,肝炎恢復期患兒的食慾亢進,加上自控能力差,容易發生繼發性肥胖和脂肪肝。此外,激素不平衡尚能引起營養代謝失調,加上肝病所致腸胃吸收障礙而引起患營養缺乏,患兒缺鈣而做成肝源性骨性營養不良,往往做成了病兒生長緩慢,甚至影響發育,導致骨骼發育畸形。所以,嗜肝性病毒感染常影響患兒的體型發展成為兩個不同的極端,這就是「佝倭侏儒型 」和「繼發性肥胖型」。

 

(二)       春發育期後:

女性青春期一般由十三至十五歲開始,如患者發生內分泌紊亂,臨床上常導致雌激素、黃體激素缺乏,並因女性激素不足能使患者錯過了第二副性徵發育的機會;其影響常往往貫注一生。由於婦女身體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異於男性,故婦女患嗜肝性病毒病的病情進展具有不同特徵;早期症狀如肝郁肺燥、濕熱蒸騰所產生的胃腸濕熱、皮膚濕熱、下焦濕熱等各種症狀均與男性無異(可參閱下圖)。但隨著病程進展,由於女性的生殖系統不同、內分泌各異,病毒性肝炎的持續發展,在青春期後,因嗜肝性病毒病做成的女性患者形成的肝氣郁結、絡阻血瘀常使患者凝血機制異常,每月一至的 ”月經” 這種正常生理功能,往往成為女慢肝患者的一種潛在性損害。最常見的月經不調、經量過多、大量瘀血、經前後的嚴重反應、劇烈痛經、習慣性流產,均能使患者逐漸形成內分泌進一步失調,加重營養發育不良、貧血、低血糖、低旦白血症、低血壓、肝源性不孕、肝源性骨營養不良、甚至形成生殖系統良或惡性腫瘤、肝性浮腫和繼發性肥胖等等症狀。


常見女性激素紊亂患者的特徵
:

體型消瘦、四肢修長、BMI(體質系數)偏低、常伴營養發育不良,
髮質乾枯、稀少,膚色蒼黃或蒼白,皮膚乾燥、易搔痒,
面部、下肢常色素沉著,甚至脫屑,
合併男激素過多常頑固性痤瘡甚者反复感染、多毛,
女性副性征發育不良、皮下脂肪缺乏。
月經不調、經量過多或過少,色深、多瘀、常伴經痛。
經後易外感、昡暈、倦怠、頭痛等不適。

 

 (三) 更年期前後:

病情延續進入更年期後(45~50歲),視乎嗜肝性病毒病的病情深淺和決定於其內分泌失調的程度。一般臨床症狀將日益嚴重,提早衰老出現肝腎二虛而呈明顯老態,長期表現出肝腎二虛的症狀。因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卵巢功能遂漸減弱,以致卵泡沒有按周期發育,也沒有黃體形成,子宮內膜僅有增殖改變和失去正常周期,間隔延長血量減少,逐漸移向閉經。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在慢肝的症狀如郁肺燥、肝腎陰虛出現的肝火上炎,女性患者常由此引起更年期有面紅耳赤、五內煩熱、偏頭痛、頭痛、眩暈、耳鳴、耳水不平行、心悸、失眠、手震、多汗、脫髮、色素沉著或泛發性老人斑,有明顯煩燥、抑郁等情緒改變。如因雌激素減少時引起骨骼鈣質流失常合併有肝性骨營養不良。且因患者肝火、心火、肺火長期消耗腎水,形成腎水枯竭,更使腎水滋養筋骨的功能減退,極易使患者發生骨質疏鬆症和骨質增生(骨刺),所以肝源性骨營養不良患者,往往發生游走性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畸型,筋骨酸痛,甚者有進行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痛風症,體高變矮,駝背和容易骨折。進入經絕期及老年期,女性生殖器官逐漸萎縮,新陳代謝遲緩,易體型發胖、容易發生老年性陰道炎。

 

本港學者曾統計,有六成更年期婦女會患失眠、骨病,建議更年期女性應採用女性激素治療缺乏雌激素的征狀如潮熱、失眠、骨病等。解決更年期出現的心臟病、骨質疏鬆及老人癡呆症。故慢肝女性患者系統中藥治療後,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性激素治療「性激素紊亂」所導致臨床的各種症狀,是極為可取的方法。

 

案例介紹

其實,嗜肝性病毒對女性患者的困擾較男性更為嚴重,只可惜很多女性臨床症狀未有被提至肝源性疾患角度去尋根問源,予以治本,才做成不少女性疾病纏身。下面我們列舉一些臨床案例,說明中藥治療內分泌失調的效果.

 

  案例一;

陳某(電腦號1973),女,33歲。99年10月初診,主訴畏寒、倦怠、嗜睡、便秘、大便二至四天一次,素有反复痤瘡、全身汗斑,數年來多白帶、色黃綠,伴下陰搔痒,西醫診治謂念珠菌,反复專科治療尚未愈。去年曾驗血,發現甲狀腺機能減退,未予治療。體查;身高1.7米,重56Kg,體質指數=19.37。患者四肢修長,消瘦,女性副性征不顯著。脈緩,52次/分。肝區叩擊痛,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指壓痕(+)。擬診慢肝、濕熱蒸騰(胃腸及下焦濕熱)及內分泌紊亂(甲狀腺機能低下及雌激素缺乏)。

服中藥三劑有噯氣、腹脹、腹痛、大便日一次,消化差,睡欠佳,尿黃,但體查肝已正常。因公幹停藥近廿五天,复診時自訴昨來經、量多、便秘、口腔潰瘍、牙肉腫痛、精神欠佳,二天來有感冒征,手足麻木,氣短、舌胖老、多皺襞,肝又腫大三公分為第一次复發。服中藥三劑後肝又正常,共系統治療五周停藥觀察。

停中藥後,自行覓專科注避孕針一次,女性副性征明顯改善,乳腺發育。三月後體重如前。月經量明顯減少,來經時間縮短,膿性白帶消失,婦科疾患已愈。

案例二

楊某 (電腦號2815),女,34歲。初診2002年3月。自訴常整夜失眠,曾被診斷神經抑郁,長期用服安眠藥及精神科藥物。過去多痤瘡,每於酒後有上腹不適,間便血,月經延期、量少、多瘀血及有經痛史。體查;1.68米,51公斤,體質系數=18.08,身材高佻,消瘦,四肢修長,下肢多毛,皮膚乾燥、粗糙,膚色蒼黃,有散發片狀白斑色素脫失(白蝕)。唇分界、脫屑,舌乾淨,肋脅畸形。肝大一公分半,脾區叩診呈濁音。擬診肝大待查、性激素紊亂、肝源性神經精神病(抑郁症)、白蝕。

服中藥三劑叩診肝已正常,脾區轉清音。仍倦怠、大便日四次、多屁、失眠,睡欠佳,周身酸軟。脈搏100次/分。繼服中藥已能入睡、多夢、倦怠、間煩燥感、腰酸、多屁,大便日一次、暢順,共服中藥五十九劑,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半年後復查,已無精神症狀,睡眠可、每晚維持五六小時以上,仍間感腰酸、大汗,肛門痒。脈搏88次/分、齒印、下肢浮腫(+),肝界仍正常。

 

香港肝病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3年3月6日

1512月/15

漫談肝病與“抑鬱症”“產後抑鬱”

前言

本港衛生署資料顯示,本港的抑鬱症患者過去三年來有上升趨勢,由九九年至二千年的九千七百多人增至上年度一萬三千七百多人,其中以四十至六十四歲女性患者較多,佔每年新個案的三成。醫管局的統計數字亦顯示,抑鬱症患者人數在01年~ 02年度增幅為41%。本病患者的普遍程度。近期本港就接二連三發生幾宗跳樓死亡案件,據報導,死者都是由於患上產後抑鬱而產生精神的問題,本文試從中醫藥的角度去了解抑鬱症及產後抑鬱的成因,並從慢性肝病去認識產後抑鬱的病情。抑郁症
從中醫角度來說,抑鬱症是由肝氣郁結引致抑郁症的臨床神經、精神症狀,極為常見。慢性肝病能導致臨床多系統損害,患者往往在不同時期中由很多不同系統病變產生的症狀。但現代醫學隨 著病理解剖學和細胞病理學的興起與發展,特別注意對內臟器官病理變化的研究和診斷,想盡各種方法尋覓“病灶”,使診斷方法不斷充實,雖然診斷學面貌發生了徹底改變,診斷手段和輔助診斷的工具亦不斷增多,但亦使直接檢查病人的工作或多或少地轉變為化驗室或儀器的檢查結果。從而就會忽視了傳統的“辨証論治”和“治本”的措施。往往做成了神經、精神症狀較嚴重時,僅被確診為精神病而漫無了期的進行治療。
抗抑鬱治療可以控制其幻覺及情緒失控。但長期服用精神病藥物會有副作用而引起肌肉僵硬、震顫、不能靜坐、行動緩慢等不適。亦可引起昏睡、浮腫、流涎、昡暈、大小便困難、心悸、抽筋等。長期抗抑鬱治療是否理想,實在是見人見智。但這些患者如有慢性肝病基礎,系統中藥治療仍不失為值得一試的方法之一。慢性肝病患者易誘發產後抑鬱


              婦產科醫生指出,女性分娩後因荷爾蒙影響令情緒波動,又要承受照顧嬰兒的壓力,故產後三月內為患上產後抑鬱的「高危期」。初期症狀最快於產後三、五天出現,包括情緒低落、易哭、失眠及煩燥等。演變產後抑鬱時患者感到疲勞、失眠、食慾不振、焦慮、驚恐等;再嚴重患者會出現幻聽、有自殺及殺嬰的念頭。
其實分娩是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復發的時機。因為肝病患者如伴妊娠,肝臟負擔加重,營養往往相對不足,內分泌改變往往成為肝性神經精神病的誘發因素,因而慢肝婦女易於產後出現產後抑鬱的神經精神症狀。各種抑郁症中,以產後抑郁與嗜肝病毒感染最為密切,臨床上常見一些慢肝女性患者,即使曾中藥系統治療已臨床治愈後,也因妊娠、分娩而會肝腫大復發,需重新服用中藥系統治療。

中醫對產後抑鬱有細緻的認識

從中醫病源的 記述,不難看出中醫對產後婦女的神經、精神病的症狀已經有細緻觀察和治療經驗。如;

 

  • 產後黃疸;產後血虛氣滯,身體、面目皮膚俱黃、四肢倦怠。
  • 產後脅脹痛;產後傷肝、血虛氣滯、肝主筋而佈於脅,以致胸脅間脹滿而痛。
  • 產後驚悸;由產後憂驚勞倦,去血過多,心氣虛而神不守,以致心中振振跳動、惕惕然驚、甚至心神昏憒,目晴不轉,語言錯亂。
  • 產後不寐;產後亡血過多,心神失養,故夜不安臥、煩躁出汗或面赤口渴。
  • 產後心神恍惚;由產後心血不足,榮衛不調而致心中恍惚不定,睜目無神,當心而痛和產後浮腫。
  • 產後虛煩;產後氣血虧損,虛火上泛或氣血上衝,心不安寧、氣行不順,以致形容不出之懊怒、多見煩亂、嘔逆、氣悶、胸脘窒痛。
  • 產後顛狂;產後血虛,心不得所養,有發熱惡露不行,狂言妄語、昏瞀不識人,面青唇白,甚則手足逆冷,或默默無言,目晴張大而直視。

至於慢肝婦女患者在“妊娠”、“分娩”、“產後”的生理關鍵時刻,常因機體過度負荷或“血虛”導致肝機能進一步損害,極易產生神經精神症狀形成「抑郁症」,而產後抑郁是最常見和後果最差的一種,能引起母嬰死亡而告終,極應引起患者家人重視和透過系統中藥治療以作預防。故患有慢肝的產後婦女,應常規作產後肝區濁音界檢查和“肝病”檢治。

隨著時間轉移,未經系統中藥治療的肝病患者逐漸進入更年期,其性激素的衰減亦能罹患植物系統神經紊亂,出現更年期症狀群和以後的「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其實,嗜肝性病毒使被感染者的患者,進行性的神經組織損害是一脈相承。患者的神經精神病症狀,只不過是人體感染嗜肝性病毒後引起腦、神經組織受損害而在臨床上表現出程度不同的神經、精神病症狀的結果。

病毒感染與一生健康息息相關


         其實,嗜肝性病毒感染每發生於胎內或嬰幼兒,人的一生健康狀態往往就顯示了嗜肝性病毒在人體裡形成疾病的歷史過程。人的出生、成長、發育以至衰老、死亡的過程中,無不與體內嗜肝性病毒感染做成的結果息息相關。總有一天,人類將認識治療“疾病”的措施,其實就是“預防和系統的治療嗜肝性病毒感染,防止肝機能損害、及時治療各種肝病併發症”作為主要的臨床治療方針。
嗜肝性病毒感染所做成患者的神經系統病理改變,有急、慢性之分。慢性肝病患者「抗原抗體复合物」的濃度,常隨著時間的轉移累積而影響腦、神經組織發生水腫、變性,使腦皮質變薄、神經元及神經纖維消失、甚至皮質深部可有片狀壞死。或者由於患者自身免疫性損傷、肝解毒功能失常、B族維生素缺乏、?的缺陷形成的代謝障礙,甚至門-體靜脈分流,以致一些毒性物質進入體循環,使大腦功能紊亂並干擾神經傳導活動,這是構成了人體神經、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在人生的過程中,除了外因 ( 酗酒、吸毒、感染、藥物) 對肝機能的干擾外,人生某些階段亦存在著不少的誘發“肝性腦病”的因素;最明顯的是青春發育期,妊娠、產後、更年期、老年期的不同階段中,在嗜肝性病毒影響下便成了肝機能失調的基礎上,由於不同誘因 ( 如失血、內分泌失調等) 影響了機體的免疫能力或其他因素而加重了腦神經組織損害,臨床上肝性腦、神經疾患症狀更為顯著。如慢性肝病的兒童進入青春發育期,因肝贓機能紊亂使內分泌失調、營養缺乏、代謝失常而影響營養發育,做成生長緩慢或骨骼發育畸形(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或肝性骨營養不良)、繼發性肥胖,使少數患兒乳房發育呈女性體型,但外生殖器及睪丸萎縮、體毛稀少。而少數女孩卻因性激素紊亂而體型高瘦、四肢修長、多毛、副性徵發育不良。這些十多歲的年齡的階段,容易產生【思覺失調】的症狀。

思覺失調


最近已有學者指出思覺失調的主因是病毒感染腦部病變,而誘發因素是壓力及環境變遷。本病是一種早期的不正常精神狀態,極少部份會有暴力傾向。患者思想及言語紊亂,經常自言自語,在思維、情感、及感覺上會脫離現實,妄想被別人迫害,多見於十多歲的青少年。不及早治療可發展成抑鬱精神分裂或躁狂症等較嚴重的精神病。假如早期發現原有慢性肝炎而予以系統中藥治療,思覺失調的臨床精神症狀每可改善。

案例介紹

 

案例一;楊某(編號:1220) ,女,36歲。1994年10月初診自訴孕已二月余,常嘔吐、間咳,反覆出鼻血和便秘。體查肝界縮小下緣於肋上四公分半。曾服十二劑中藥後症狀消失已自行停藥。三月後复診,肝大一公分半,服中藥十五劑肝已正常,再服十劑又自行停藥。
至95年6月產一女嬰,產後四月复診主訴精神抑郁、常失眠、倦怠、昡暈、焦慮、腹脹、便秘,且常反覆咳嗽、多痰、下唇皮膚敏感出風疹,有搔痒。曾服西藥治療未效。擬診慢肝、蕁麻疹、產後抑郁、肝郁肺燥。體查:舌有黃苔,下頷皮膚可見微紅斑丘疹呈風疹樣,肝大一公分半,肝區叩擊痛,服中藥六劑後肝已正常,症狀消失,皮膚正常,續服中藥四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案例二;雷某 (編號:3078),女,47歲。 初診日期2002年12月。夫乙肝帶菌陽性,自已曾驗血發現有乙肝抗體陽性。自感體質虛弱、易外感、多痰,常咳至滿天星斗。兩年來情緒不穩、潮熱、口咽乾涸、浮腫、失眠、下陰痒、多白帶、盜汗。曾專科診斷有情緒病,需長期睡前服抗抑郁藥。體查發現肝大三公分,明顯下肢浮腫,指壓痕(++)。擬診肝郁肺燥、濕熱蒸騰、慢性肝炎,肝性神經精神病。
服中藥三劑曾腹痛泄瀉日三次,咳減、痰少、體輕,肝已正常、浮腫明顯消退(土)。續服中藥三劑間有腹痛、泄瀉,日三次。自覺仍間咳、喉痛、痰減、睡眠好。已停抗抑郁藥,但早醒,大便正常。續服中藥後,下肢浮腫全消、睡眠好、醒後亦能再入睡,服中藥十劑後體重減輕五磅。服藥第四周時來經,月經量減、有瘀血,四天近乾淨,倦怠止。共用中藥四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案例三;曾某(編號:404),女,36歲。98年4月初診,自訴十多年前因甲亢已施行手術。十多年來失眠嚴重,僅能每夜睡3小時,易傷風、心悸、手震、皮膚搔痒、喉內異物感,服安眠藥及抗抑郁藥均無效,一年多前小產後反覆雙乳有乳汁分泌。體查有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擬診慢肝、肝性神經精神病、肝病性上炎、月經不調、肝性浮腫、肝源性性激素紊亂、甲狀腺機能亢進。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續服中藥已完成療程臨床治愈。

   案例四;歐某(編號:2311),女,40歲。初診日期2000年12月。自訴產女後一直有產後抑郁,精神緊張、心悸煩燥、失眠多夢、雙側脅痛、肩背倦怠,頭內鳴響(尤以睡時著)。現牙齦腫痛、胃頂噯氣、胸脅疼痛、多白髮,易面紅,反复中西藥治療未效。體查;面色潮紅,右第二胸肋關節壓痛,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土)。擬診慢肝、肝陽上亢、肝腎二虛、產後抑郁。
服中藥三劑後肝已正常,睡眠好轉,但仍面紅、煩燥、脅痛。續服中藥精神仍有緊張感,口苦,二周後面紅已消失,睡好,就診時症狀全消退,僅輕肩痛、脅痛。已來月經,量稍多,瘀血多。體查左肩及右第二胸肋關節局限壓痛,肝正常,第四周曾有睡前泄瀉達數天,日一至三次,呈水樣大便。共服中藥四十八劑,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香港肝病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3年1月30日

1512月/15

肝性神經、精神病 (下)

前言

肝病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和精神障礙常同時或相繼出現,臨床的表現複雜而多變。從中醫角度來看,神志、精神狀態與肝臟的關係極為密切。古語云;“七情六慾”均可傷肝,臨床案例亦足已就明這是事實。筆者曾經遇過患慢肝已臨床治愈的兩姊妹因母病危而雙雙復發,亦曾遇到一例已臨床治愈之肝硬化患者因妻子攜女出走而復發,均需再系統中藥治療才愈。複習中醫病源有關的理論,不難了解中醫千百年前已明確「肝病」常是導致發生【神經、精神病】症狀的重要病源。

病因病機

凡肝病者,其病機必會因“疫毒病邪”侵襲人體而引起心、肝、肺火亢盛、大腸熾熱,形成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系統相關症狀,而長期腎水消耗,亦必產生肝腎二虛的結果。所以,古代醫學文獻中就有很多精僻的見解,例如古人認為;

  •  肝火旺而思慮煩雜,會致心氣虛弱,腦髓不足,以致魂魄不安、神不守舍,臥則幻象由內變化而成【夢證】;或
  • 由疫毒病邪內侵、思慮過度、肝鬱不達,導致臟氣衰弱或氣血或濕熱或痰食等鬱滯而為【鬱證】,其病狀為氣滯鬱結,多愁善怒、或寒熱往來、或胸膈滿悶、或小腹作脹、或嘈雜泛酸;
  •  亦可因內有“熱邪”所致,使肝、脾、腎三經俱虛,則榮血不足、陽勝陰微,腎水下竭、心火上炎,心中蘊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喜暗惡明、身體重著、虛煩懊憹、顛倒不安、心煩而燥 ( 煩躁者;胸懷慍怒、如有所觸而不現於外者曰煩。手足動掉,若無所措以致內外不寧者曰躁。煩為陽熱,較輕。躁則延及於陰經為重),謂之【虛煩】。
  •  且病程進展使肝陽上亢、陰虛勞損,氣不歸原,以致心失氣血之奉養為之不寧,由於心血耗損而形成【怔忡】,其病狀或胸臆浮撼、或臍旁振動、心胸築築、多驚艱寐。常由腎水不足,思慮過度,水停心下以致心不安而悸,實水邪凌心之故。而氣弱血虛,亦常使血虛引起心腎不交,無以榮養腦髓,致入枕思慮不寧,難以安眠,稱【血虛失眠】;
  • 如因肝病引起胃不和則睡眠不安,或素有七情之病,心神多擾,睡眠亦為不安或精神衰弱、恐怖心怯、不能安眠,病狀為夜不安眠、或腹滿不得臥、或燥不得寐、或熱而妄言、或恐怖不安,稱為【不能眠】。
  • 此外,女子慾心素熾未能暢意,情懷抑鬱,以致肝木日枯,內火日盛,火亂神明,遂激盪而成【花癲】,言語無倫不知羞恥,甚則赤身露體,狀態穢褻;
  • 亦可因中懷抑郁或積忿不平,久則思慮多偏,氣血乖度,復受頑痰閉塞,心氣不宣,熱邪內壅,以致成為【癲狂】,初起先無端不樂,頭作重痛,目赤睨人,不類尋常,漸則精神恍惚,語言錯亂,或哭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狂,暴跳詈罵。

           由此不難窺見,中醫治療神經,精神疾患往往從“疏肝解郁”的途徑入手而藥到病除。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目前本研究中心常利用檢查肝區濁音界有否異常,來確定患者肝臟有否病損,僅用中藥數劑即使肝界正常後,由於肝機能改善,每能迅速消除了肝源性神經、精神病的臨床症狀。這種治本方法總比安眠藥更為有效。

各種精神、神經病的臨床表現與肝病做成機體不同臟腑損害程度密切相關

肝病常於嬰幼兒期即已形成,如不能應用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使之臨床治愈,常會帶病終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會“由淺入深,由表到裡” 的按照中醫慢肝分型的証候表現於臨床。所以,人生中某些階段出現的神經、精神症狀,亦會隨機體狀態與肝臟機能損害程度而表現出某些類型的神經、精神疾病。如以前專題提及的神經衰弱、更年期症侯群外,還有如常見的抑郁症、產後抑郁、精神分裂症、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偏頭痛、內耳昡暈病(耳水不平衡)、肝性神經病等等,都是肝病後常見合併的神經、精神病的表現。既然其病源根本是源於肝臟機能損害,故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常有根治的可能性。

(一)       肝病性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慢性肝病患者常伴植物神經損害,以肝硬化時更為常見。據報導;肝病性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發生率,為49% ~ 64%。過去以為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多發生於酒精性肝病,近來研究病毒性肝炎時亦極為常見。由於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使血液動力紊亂,患者心率、心輸出量增加,但血壓降低,表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故其症狀以低血壓表現較為常見。其他症狀有心率較快、頭暈、異常出汗、吞嚥困難、口眼乾燥、陽萎、尿瀦留、便秘或腹瀉、嚴重者可伴大便失禁。

  案例一;陳某(電腦號352),男,48歲。初診日期87年1月。素有乙型肝炎帶菌陽性。反复感冒、畏風惡寒,喉痛發熱、喉痒咳嗽、倦怠頭痛,五心煩熱、口咽乾涸,常口瘡,便秘、便血、痤瘡,失眠,脅痛。唇乾脫屑,右膝關節反覆疼痛,體查有下肢浮腫,低血壓(82~96/50~60mmHg)、脈緩(42~60次/分),肝腫大一公分半。擬診為慢性肝炎肝郁肺燥合併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患者十多年來均在本中心觀察,其中曾反复肝腫大五次(均為一公分半),每次復發均系統中藥治療臨床治愈。2001年2月27日驗血乙肝帶菌陽性已轉陰。

  案例二;譚某(電腦號528),女,19歲。初診1994年5月16日,主訴幼有心雜音,常感頭暈、心悸、低血壓、失眠已3~4年,晚間有時需凌晨2~3時才能入睡,多夢、易醒。伴口咽乾涸、煩渴夜飲、腹脹痛、納呆,交替性腹瀉便秘、尿黃、多夜尿。體查;消瘦、蒼白,脈搏100/分,肝區叩擊痛,肝大三公分。擬診為肝大待查血虛氣弱合併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服中藥兩周睡眠較好,每夜能睡5~6小時,精神佳,脈搏82次/分,因故停藥。
同年9月1日覆診,來經已第四日,經量較多,顏色鮮紅,但又覺心悸、失眠,體查肝大三公分,脈搏100/分。服中藥十七劑,肝已正常,失眠止精神佳。已完成中藥四周療程,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二)          肝性神經病

根據報導,患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中,亦約有一成患者會發生肝性神經病;如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多發性周圍神經炎、腦神經麻痺。本中心曾接診3048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肝性周圍神經病症狀患者129例,佔4.23 %。其中女性96;1954 = 4.91 %。男性33;1094 = 3%。其中包括三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炎、面神經炎等。

  案例三;李某(電腦2115號),女,70歲。初診日期2000年4月。自訴長期失眠、心悸、下肢倦怠無力,五心灼熱、煩燥不安,夜尿多、每晚達5~6次。去年曾左側三叉神經痛纏綿數月致明顯消瘦。現神經痛又復發,伴失眠、腹脹、左側腰痛和尿頻。有宮肌瘤、蘭尾炎手術史。體查;消瘦,肋脅畸形,肝區叩痛,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擬診肝大待查,肝性神經衰弱、肝性神經病(第5腦神經)。
服中藥期中,曾腹痛、腹瀉、大便量多,但服中藥二劑後神經痛止已能安睡,心緒安寧,無心悸、夜尿止,肝濁音界正常。再服中藥三劑,睡眠好,腹脹消失,腰痛止,間日大便,自覺無不適,血壓160/86 mmHg。續服中藥,完成四周系統中藥治療,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

(三)              內耳昡暈病(耳水不平衡)

過去認為本病病因不明。但近已認為可能是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導致內耳迷路水腫。典型症狀為陣發性昡暈、伴耳鳴及聽力障礙。發作常突然,周圍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或搖晃,常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不敢搖動頭部閉目而臥床。本中心曾接診3048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內耳昡暈症狀患者116例,佔3.81 %。其中女性93;1954 = 4.75 %。男性23;1094 = 2.1%。

  案例 四;張某(電腦號237),男,48歲。1997年1月21日初診。1976年有蘭尾切除手術史。自訴驗血曾發現甲型肝炎抗體,已注乙型肝炎預防針,四月前驗血更發現肝功能異常酵素過高,西藥無特殊治療。近三月來反复眩暈、嘔吐。曾因眩暈天旋地轉、嘔吐劇烈而入院留醫治療,曾用西藥及物理治療未效,現仍反复發作,時間短暫。過去常感倦怠、周身骨痛、尿黃、納欠佳,心悸、失眠、脅痛、夜尿多。
體查脈搏104次/分,腹部和下肢皮膚乾燥,脫屑,呈鱗片狀(自幼有皮膚乾燥綜合征),舌胖齒印,腹脹,肝區叩擊痛,肝大一公分半,下肢浮腫(+)。服中藥十三劑肝已正常。系統治療期中,眩暈消失。患者多年來均在本中心觀察反复中藥調理,至今已五年余,眩暈未見發作。

(四)            偏頭痛

過去認為本病病因不明,但多見於女性,常於青春期起病,呈周期性發作。其實,偏頭痛是一種由於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的發作性頭痛,發作時常伴有惡心、嘔吐、腸鳴、冒汗、便秘、腹瀉、畏光、肢體發麻等症狀。發作後大多倦怠、嗜睡。而女性患者偏頭痛的發作,常與月經周期失血有密切關係。

本中心曾接診3048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偏頭痛症狀患者160例,佔5.25 %。其中女性126;1954 = 6.4 %。男性33;1094 = 3%。在女性慢肝患者中常見於經前後偏頭痛發作,部分案例顯示,反复經後失血即易發作,(呈血虛頭痛;由血虛則腦府失其榮養,易為風邪濁氣所襲以致發為頭痛)。

  案例五; 呂某(電腦號293),男,55歲。1993年10月30日初診。主訴數十年來反覆高血壓、偏頭痛、神經性皮炎、痔瘡而長期專科治療,效果不佳。各病仍不斷發作,曾施行痔瘡、蘭尾、背部粉瘤切除術。體查肝大四公分半,擬診為肝大待查、絡阻血瘀及肝陽上亢伴發偏頭痛。經系統中藥治療後,諸病均明顯控制,已停長期服用之降壓藥,皮膚搔痒及偏頭痛亦止。痔瘡亦極少發作,至今觀察近十年,仍 間服中藥調理。

  案例六; 徐某(電腦號024),女,27歲。初診日期92年9月。產女嬰後已1年,常感倦怠,眩暈,思睡,多痰,腹脹、進食後腹脹更明顯,皮下易發生瘀斑,擦牙常流牙血,月經延期。體格檢查貧血面容,腹軟鼓腸,肝界縮小,下界於肋緣上四公分半,下肢浮腫(+)。經中藥治療十一天後肝已正常。系統中藥治療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九四年五月又再覆診,自訴發作性偏頭痛,疼痛劇烈,放射至頸部兼有流淚、多涕現象,夜間發作時,可致痛醒,已中西藥治療未效。體查肝腫大三公分,叩擊痛。經系統服用中藥十劑後,肝已正常,偏頭痛亦消失。再持續服中藥四周後停藥。經觀察五個月,未見異常。

   案例七;湯某 (電腦號2546),女,45歲。2001年6月初診,自訴患右側偏頭痛已二十多年,有胃病及較嚴重痔瘡及便血病史,下肢浮腫(土),肝大三公分,脾區叩診濁音。擬診肝大待查濕熱蒸騰、絡阻血瘀合併偏頭痛,服中藥三劑後肝正常,脾濁。仍右側偏頭痛但程度已減、多屁、皮膚搔痒有紅疹。再服中藥三劑,偏頭痛持續時間明顯縮短、伴頭暈。續服中藥頭痛漸止,睡欠佳,有舌痛,脾區濁音已清。四周後皮膚痒止,間昡暈、納佳、睡好,無偏頭痛發作。已完成六周系統中藥治療停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12月24日

1512月/15

肝性神經、精神病 (中)

前言

都市生活緊張,香港人容易出現神經衰弱、神經過敏、精神疲勞、抑鬱、失眠等症狀,中醫藥以平衡陰陽為基礎,針對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機能為前提,分析肝病引起的肝源性神經、精神病。

肝源性神經、精神病的症狀很普遍。有報導稱,患肝病時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發病率高達百份之六十五或以上,原因是嗜肝性病毒感染而導致慢性肝炎,常為臨床上常見的周圍神經病和精神病的根本原因。早在十九世紀初已有學者報導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伴發神經系統疾病。雖然肝性神經、精神病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但根據近代醫學研究,已明確“自身免疫性損傷、B族維生素缺乏或肝功能損害不能使有毒性物質進行解毒代謝和清除”,均可以造成腦、神經組織的損害。

肝源性腦病的病程有急有緩,臨床的表現亦有輕有重,如較重時肝性腦病常有急遽的肝病表現,且可包括有精神錯亂 (意識恍惚、沉默、抑郁或欣快、多言、多動、興奮和狂燥,進而意識障礙甚至進入肝昏迷) 和運動異常 (扑擊樣震顫) 兩方面症狀。由於病情重篤,屬醫院搶救範疇我們略而不提,重要的是,應該明確嗜肝性病毒感染做成慢肝的危害,就必需在”慢肝”階段中重視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防止腦和神經組織的損害。

至於屬“亞臨床型肝性腦病”,患者肝炎後可在臨床上無神經、精神症狀,常規精神和神經系統檢查亦正常,但卻會於長期肝病而引起腦萎縮,僅智力或心理計量測驗才可發現異常。據統計指出,肝硬化時如導致亞臨床型肝性腦病的發生率可達百份之六十。由於智力下降,判斷力降低,如從事駕駛工作時,極易發生交通事故,因此及早發現和及時治療才可避免發生意外,以免害己害人。

此外,慢性肝腦變性常見於男性肝硬化患者,初期會發生一些神經、精神症狀如指震顫及發音障礙、說話緩慢單調、口齒不清、震顫及不隨意活動。亦可表現智能障礙及反复發作性意識障礙 (輕者意識朦朧、重者昏迷,可持續數小時至數日、發作可兩周或每周數次),伴扑擊樣震顫、肌肉強直。如意識恢復時,症狀即可緩解(坊間常以為是鬼上身)。如不針對原發肝病進行護肝等綜合治療,便會逐漸出現性格幼稚化、明顯消瘦、肢體攣縮、精神功能退化。據說,從精神退化期起,一般一至兩年內死亡 (亞急性期可八個月,慢性經過病程可超六年)。

上述晚期肝源性神經、精神病的治療處理當然困難,但莫忘肝病早期的正確診斷和治療是能預防肝腦變性的進程。嗜肝性病毒感染極之普遍,“中國五千多萬各類不同程度的腦病患者”,“發病率達人口的千分之十八點四的腦性癱瘓、千分之二十二點二的弱智兒童、佔老年人口的一成的老年腦病的發病率”(見2002/11/19大公報專題) 我們不能設想在上述數據中,究竟有多少是“嗜肝性病毒”感染所做成的結果。不過,臨床實踐已經証實,慢性肝炎階段的早期,使用中藥治療神經精神病症狀卻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中藥能有效的驅除抗原抗體复合物、消除水腫和改善腦、神經組織的微循環,恢復肝臟正常機能,因而消除各種代謝障礙、排出體內滯留的有害代謝產物、增強神經細胞活性,有莫大關係。

人的一生在母體內或嬰幼兒時期,已反复的感染著不同的嗜肝性病毒。“慢肝”形成後,在人生不同階段就顯示出不同慢肝分型的疾患和症狀,出現不同的精神、神經疾病的臨床表現,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裡,人們根據常見而多發的症候,常概括成為一類疾病,可惜的是部分醫者和患者,並沒有了解其根源是與嗜肝性病毒感染而做成的慢性肝炎有關,因而忽視了治本的機會,下列的一些常見病,其實都是與慢肝有關的肝源性神經、精神病。

「肝炎後綜合徵」和「肝病綜合徵」

早在1944年已有學者提出,過去曾患急性肝炎的患者,臨床上其肝功正常甚至肝活檢均屬正常,而有主觀症狀持續存在,稱之為「肝炎後綜合徵」。但因近三十年來發現乙、丙型肝炎慢性化問題嚴重而複雜,「肝炎後綜合征」與慢性遷延性肝炎難以區別,故現在已較少使用這名稱了。但事實上,臨床常遇到不少患者除了有急肝病史外,就算既往史裡並不一定有典型急性肝炎的病史、亦無肝功能異常。但仍見不少患者卻存在有「肝炎後綜合征」的五大症狀,有唇、舌、脅、肝區濁音界異常、不同程度的浮腫、靜脈顯露、及肝區叩擊痛的體徵。其五大症狀為:

  • 倦怠乏力 ( 尤以活動期時顯著,呆滯、嗜睡 )。
  • 肝痛 ( 間歇性右肋脅或右上腹脹痛,常為唯一肝臟表現,部分患者可捫及質軟腫大肝臟邊緣,輕微觸痛或叩擊痛 )。
  • 神經、精神症狀 ( 情緒不穩、潮熱、多汗、胸翳、心悸、失眠多夢、頭暈頭痛、焦慮抑郁、思考混亂、記憶力減退、皮膚搔痒、周身酸痛及工作效率降低,尤以過度勞累、生氣後加劇 )。
  • 消化不良 ( 納呆、厭油、惡心、上腹不適、腹脹、食後即解、大便量少、裡急後重、交替性腹瀉、便秘 )。
  • 營養不良或繼發性肥胖(痴肥)。

實際上,過去部分人錯誤認為「肝炎後綜合徵」多見於知識分子及醫務人員,與對肝病預後過分憂慮、精神負擔過度有關。但其實目前臨床發現,「肝炎後綜合徵」的患者實際上應該是普遍存在的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常常臨床上仍查出具有慢性肝炎的症狀與體徵,其病情多數仍在進行中。這是數十年來訂出的肝炎診斷標準過度依賴化驗和B超、電腦掃描等檢查結果,才作出慢性肝病的診斷,使很多慢肝患者失去了早期診斷的機會。上述患有「肝炎後綜合徵」的患者是客觀存在,故應改名為「肝病綜合徵」更為合適。臨床証實,這些患者使用中醫藥治療,效果十分理想。

案例介紹

  案例;王某(電腦編號097),女,30歲。母有肝癌歿於1997年。一年後自已驗血才發現乙型肝炎帶菌。1998年9月初診時主訴倦怠嗜睡、心悸失眠、肩頸疼痛。反覆有右側脅痛。常納呆、口瘡、噯氣、腹脹、裡急後重、腹痛、腹瀉,有痔瘡史,素有月經量多、瘀血塊多、伴經痛。體重46千克,身高1.62米,體質系指數17.69,體查;血壓86/60mmHg,舌紅絳,多齒印。雙脅叩痛,肝大三公分,擬診「肝病綜合征」。
服中藥三劑肝已縮小一公分半,再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症狀消退失眠止,但服中藥十五劑後自行停藥。98年底及99年初曾二次覆查,均有肝大一公分半及三公分,未系統中藥治療。至二千年三月再覆診,主訴倦怠、便秘、便血、反覆外感頭痛、咳嗽、失眠,尿黃如茶,肝大三公分,服中藥三劑後肝正常。已系統治療內服中藥四周,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更年期症候群

              更年期綜合徵是婦女在絕經前後雌激素水平波動或下降和因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等原因而喪失卵巢功能後引致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為主的症候群。從中醫觀點理解,主要是腎氣衰退影響致機體陰陽失調所做成,不少女性患者原已有嗜肝性病毒病感染,早就有不同程度的內分泌失調的病理基礎,當逐漸步入更年期年齡,其肝郁陽亢症狀必然顯著。當卵巢功能減退出現植物神經系統紊亂,每能早於更年期年齡或進入更年期,即可發生較顯著的更年期症狀。故患者有否“肝區濁音界異常”常是判斷是否單純性更年期症狀的一個標準。所以,當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患者伴發更年期症狀,如有高血壓、反覆偏頭痛、崩漏症和發現下肢靜脈曲張、集簇性毛細血管擴張、肝性浮腫等症狀,均宜避免單純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而應作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慢肝使之臨床治愈。這樣,更年期症狀治療才能事半功倍。

案例介紹

案例;楊某 (電腦號186號),女,55歲。初診日期94年12月。1980年因膽囊結石而手術割除膽囊。自訴仃經後常失眠、潮熱、煩燥、抑郁、皮膚搔痒、倦怠、頭暈、頭痛、腰痛、腹痛、交替性腹瀉、便秘、食後腹脹。體查肝區叩痛,肝大三公分。下肢浮腫指壓痕(+)。曾被診斷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已反覆中、西藥治療未效。本中心擬診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中醫分型為濕熱蒸騰、血虛氣弱、肝源性骨營養不良。服中藥十八劑後肝已正常,症狀消失。系統服用中藥四周臨床治愈更年期症候消失,停中藥觀察。
四年後又因失眠兩周,且伴倦怠、頭暈、頭痛、腰痛,自疑肝病復發而覆診。體查肝又腫大三公分。有肝區叩擊痛和下肢浮腫(+)。故再用中藥治療,服中藥三劑後肝已正常,症狀減退。續服中藥症狀消失,兩周後自行停藥。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11月28日

1512月/15

肝性神經、精神病 (上)

前言

都市生活緊張,香港人容易出現神經衰弱、神經過敏、精神疲勞、抑鬱、失眠等症狀,中醫藥以平衡陰陽為基礎,針對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機能為前提,分析肝病引起的肝源性神經、精神病.臨床上常見的肝源性神經精神病、肝源性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思覺失調、強迫症)、肝源性植物神經系統障礙,及併發肝病而導致的更年期症侯群、產後抑郁、亞臨床型肝性腦病、肝性神經病都與肝病息息相關,利用有效的中藥系統治療肝病後,就能同時緩解肝源性神經、精神症狀而達臨床治愈。

「嗜肝性病毒是百病之源」的觀點並不一定被人認同,但數十年的臨床實踐卻不能令我們不把這有可能是“真理”的常識介紹出去。過去,很多專業知識 (包括醫學常識)易被壟斷,人們常不能取得應有的知情權,不少患者不論獲診於中或西醫,大多數只能接受“頭痛醫頭”的對症治療。其實,不少前輩專著早就闡述了「肝病」時,介紹了“嗜肝性病毒”能導致人體各系統所做成的各種機能損害而做成不同疾病,其中具有“神經、精神病”症狀的「慢性肝炎」患者更為數不少。本文準備介紹這類具有的“神經、精神”臨床証候的肝炎患者,使大家了解這些“神經、精神”症狀與急、慢性肝炎的關係。如果患者明確了解,其“神經、精神”症狀源於「慢性肝炎」,患者自然會「覓本」治療;以「治肝」為根本而得臨床治愈。

中醫理論對肝病的認識

            從中醫的基礎理論認識肝臟的主要生理功能,不難會了解肝病時對人體的精神、神經系統的影響。以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角度來看,臟腑失調與神志相關的證候是息息相關。一般來說,慢性肝病的病機必因疫毒病邪的影響而導致機體產生心火、肝火、肺火盛和大腸熾熱。當肝藏血機能受損形成心病,妨礙“心藏神”的功能時,就會產生常見的症狀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心煩健忘、喜笑不休、譫語發狂或呆滯嗜睡、表情淡漠、心前區憋悶疼痛、面色爪甲紫暗或蒼白無華,甚者可見昏迷。此外,如肝病時肝氣郁結、肝陽上亢,亦會出現常見症狀如昡暈目花、頭巔頂痛、乳房脹痛、雙脅疼痛、少腹痛、囊腫瘀痛、關節不利、筋攣拘急、四肢麻木、急燥易怒和抽搐等。如患者已因心、肝、肺火盛並長期亢盛而消耗腎水,則易致腎虧,導致陰虛火旺。中醫理論認為,腎在志為恐與驚;恐為自知,俗稱“膽怯”是人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驚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驚。驚恐雖屬腎,但亦與心藏神、肝藏血有密切關係。因此,當陰虛火旺、肝陽上亢必導致五心煩熱、面紅耳赤、唇乾舌燥、口咽乾涸、煩渴夜飲、口苦尿黃、苔厚色深、舌質猩紅、易起芒刺或瘀斑,而面、掌背、前臂、腹壁多色素沉著(俗稱雀斑、老人斑、肝斑);甚者則全身浮腫、筋骨失利、血壓升高、夜尿頻數、失眠易醒。

          其實,心、肝、腎的功能息息相關,當嗜肝性病毒作為病毒疫邪侵襲人體,患者的整體機能因臟腑之間病理改變相互影響,故患者表現出多種的精神、神經症狀並不為奇,只可惜的是,現代醫學常把整體疾病觀念“割裂”開來,單純尋求微觀病理改變而忽略了傳統中醫藥對疾病「整體觀念」的

認識,從而使患者接受治療亦失去“治本”的機會,使醫學的科學研究亦易步入岐途。

            傳統的中醫觀念認為,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素問》曾指出,“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故肝除調暢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外,尚可因調暢氣機功能而達到調暢情志的作用。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心情開朗。如疏泄功能減退,則肝氣郁結,心情易於抑鬱,稍受刺激即抑鬱難解。有時,肝的升泄太過,陽氣升騰而上,則心情易於急燥,稍受刺激即易發怒。故《素問》中有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

  肝藏血,對血液有貯藏和調節作用。如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則魂有所舍;如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昕,思考敏捷,反應靂敏。若肝血不足,心血虧損,則魂不守舍,可見驚駭多夢、臥寐不安、夢游、夢魘以及出現幻覺等症。因此,肝病時藏血功能失常,不僅引起血虛或出血,若心氣不足、血液虧損、脈道不利、血行不暢,就能影響心藏神的功能,則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等大腦的生理功能)異常,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狂或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糜,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臨床表現。同時,也會引起機體多處血液濡養不足的病變,如肝氣血衰少,筋膜失養則筋力不健,運動不利。如肝的陰血不足,可出現手足振顫、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

肝病與神經、精神病的關係非常密切

「肝病」與「神經、精神病」的關係非常密切。現代的醫學研究,雖然發現肝病能引起患者同時或相繼產生神經系統損害和精神症狀,不過至今尚無明確與統一的分類。其實,當人體受嗜肝性病毒急性感染時,就有機會發生肝性腦病、肝昏迷、肝性神經病、腦水腫,甚至腦膜炎、癲癇、急性橫貫性脊髓炎和多發性硬化症。如不幸其病情比較嚴重,導致肝性腦病的多臟器損害時,病死率可以超過百分之七十七。由此可見,嗜肝性病毒感染對人體各臟腑的損害極為廣泛,這些急驟又危重的患者極有必要早期入院搶救和治療。肝病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和精神症狀,常同時或相繼出現,亦可僅為精神障礙或神經系統的損害。但如肝病纏綿日久,甚至肝機能損害嚴重、步入肝硬化階段後,臨床上的神經精神症狀常逐漸顯著,並能逐步進入肝昏迷。

在中醫慢肝的「血虛氣弱型」患者的臨床表現中,不少患者會具有神經精神系統的症狀,常被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或其他神經、精神病。現代醫學的資料顯示,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中(尤以病毒性和酒精性肝病較為多見),約百分之十的患者可以發生肝性神經病,其周圍神經症狀,多出現在肝病病程的晚期 (部分亦可在早期),且常成為就診的主要原因。

   肝源性神經衰弱  

       由於早期肝病合併神經官能症的症狀極為常見,特簡介如下。從本中心就診患者的統計,3001例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神經衰弱”徵象者合共五百五十七人,佔總案例數百分之十八點六;其中1930例女性患者中有四百一十六人,即佔分之二十一點六;而1071例男性患者中只有一百四十一人,佔百分之十三點二。可見女性神經衰弱患者發病率明顯高於男性,說明女性患者體質因生理功能容易做成“心血虛”,是促成表現出“神經衰弱”症狀的主要原因。

       臨床上,神經衰弱是神經官能症中最常見的一種神經機能性疾病,其症狀表現繁多,主要表現有:

*         精神疲勞:注意力不易集中、工作效率降低、記憶力減退、納呆、肢冷、性欲減退、月經不調或閉經。

*         神經過敏:情緒不穩、煩燥易怒、缺乏耐心易爭吵、睡淺多夢、周身痠痛、頸項、咀嚼、顳肌緊張引起頭痛、頭痛特點是頭部套有緊箍似的持續性頭痛、休息或轉移注意力可緩解。

*         失眠:入睡困難、病人輾轉反側、煩燥不安、常試圖強行控制入睡,但越緊張就越興奮。清晨頭重身乏、睡意未解,至夜又擔心失眠,形成惡性循環。有些病人則表現睡眠淺、易惊醒、多惡夢。

*         疑病:嗜肝性病毒感染時,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失調常伴多系統病理改變,如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納呆、腹脹、食後即解、交替性腹瀉便秘、心悸胸悶、多痰間咳、呼吸不暢、尿意頻數、月經不調、陽萎早泄等,由於對慢性肝病臨床症狀認識不足,因而產生各種疑病觀念,焦慮緊張,四出求醫,進行各種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         焦慮和憂鬱:心煩意亂、惶惶不安、心情沉重,雙眉緊鎖、手足無措、坐立不安、常伴失眠及植物神經系統不隱定的症狀,產生憂鬱消極的情緒。

案例介紹
楊某 (電腦號2011),女,49歲。初診日期1999年12月18日。其夫有急甲肝留醫史。自訴二十歲時開始長期失眠,靠安眠藥入睡。素有腰痛、倦怠、嗜睡。且二十餘歲起常便秘、腹脹、靠用瀉藥排便。有痔瘡、血便而曾做痔瘡手術。現反复手足麻痺、下肢抽搐、尿頻。向有月經不調、劇烈經痛。年前更年期症狀顯著,一直服用避孕藥。體查:舌色紅絳,舌上多瘀斑。雙脅畸形,右側膨隆。肝大三公分,肝區叩痛。雙下肢靜脈顯露、右大腿見集簇性大片毛細管擴張。診斷為氣虛血弱伴濕熱蒸騰、絡阻血瘀、肝腎二虛。服中藥二劑後,肝已縮至正常。已系統中藥治療六周。治療期間曾間歇排濕熱便、肛門灼熱、裡急後重、痔瘡脫出。間多痰、帶血絲、尿頻、頭痛等症狀。但持續服中藥後,神經衰弱及更年期症狀逐漸全部消失,停服避孕藥。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10月31日

1512月/15

「肥胖」是疫症!- 談肝源性繼發性「肥胖症」(下)

前言

目前【嗜肝性病毒】導致人類疾患的重要性,更愈來愈為人類認識和重視。全球各地區均有不同型的嗜肝性病毒,據統計單純乙型肝炎全球就有三億二千萬以上的人感染,此外,由其他六型肝炎病毒和未能查出的嗜肝性病毒感染的人數還有多少?實在難以估計。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肥胖工作小組」指出,人類肥胖的狀況已蔓延至全球,全球已有逾七億五千萬的人超重,三億多人患肥胖症,因肥胖的相關疾病正在蔓延。既然“痴肥”已被公認是疫症,能說嗜肝性病毒感染與“痴肥”兩者之間絕無聯系?

 

肝源性繼發「肥胖」的原因是感染了嗜肝性病毒

病毒性肝炎後能導致“脂肪肝”、“肝性浮腫”或“肝源性繼發性肥胖”是既成事實,我們必需找出導致肥胖症的根本原因予以預防和治療,不能自欺欺人讓“肥胖”的成因局限於營養過剩和運動不足的框框中,讓“繼發性肥胖”與“單純性肥胖”混淆。這才能防止措施,避免因採取不正常的減肥手段和服食傷肝的減肥藥物,引起“肥胖症”的肝病患者使其病情因“減肥”而加重。

大家都公認 “痴肥”患者容易併發的疾病能嚴重影響健康,但卻忽視了「嗜肝性病毒」導致的肝源性繼發肥胖患者,根本就會因「肝病」本身而引起所謂“痴肥”而容易得到的肝外合併症,包括肥胖者所常患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直腸癌”和“中風”。所以說;“痴肥”只不過是嗜肝性病毒感染後的結果之一。

要防治“肥胖症”的根本,應立足于宣傳預防「嗜肝性病毒」感染和推廣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沒有在醫生指導下盲目減肥,常可引起不良的後果,所以我們建議,有下列情況時,患有肝病或未能排除患有肝病時,擬採取減肥措施的人應該慎重考慮:

(1) 曾確診患過急、慢性肝炎以後體重短期明顯增加而發生肥胖者。

(2) 驗血發現有肝功能不正常或有病毒性肝炎抗原、抗體反應陽性者(確定為肝炎疫苗注射而引起的抗體反應陽性者例外)。

(3) 直系親屬或密切接觸者曾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病史,或直系親屬或密切接觸者驗血有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者(即帶菌者)。

(4) 常患有中醫慢肝分型的疾病和症狀(見本網頁),體檢有肝區濁音界異常或超聲波、電腦掃描或証實肝臟腫大者。

(5) 曾患重病、分娩、手術或急、慢性較大量失血 (包括月經過多、胃出血、痔瘡出血、外傷失血等) 以後逐漸肥胖者。特別是曾接受輸血者。

(6) 因病 (如風濕、哮喘、痛風等) 而曾接受過類固醇類藥物較長時間治療,在治療後短時間內體重明顯增加而發生肥胖者。

(7) 嗜酒、吸毒 (特別是曾與其他人共同使用過注射器) 或因故長期服用傷肝藥物 (如慢性便秘長期服用雙醋酚丁) 引致肝功能損害者。

(8) 同性戀者或愛滋病患者。

 

        凡有上述情況其中一種,均不應進行藥物減肥,即使節食和加強體能鍛練也應排除了肝病才可進行,以免導致營養不良或愈減愈肥 (體重不減反增),不然影響了身體健康,更是得不償失。

「肝源性肥胖」患者的減肥方法

控制飲食、適當運動是開展科學減肥的唯一方法,但前提是必需治療肝病,終止慢肝進行性炎症和改善肝臟機能。故及早進行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使“慢肝”能臨床治愈,才是肝源性繼發性肥胖者減肥的首要措施。其他重要的方法如:

(1)       少食

少食是減肥時控制飲食熱量的主要方法,已經証實;如果減肥者長期維持減低攝取卡路里的習慣,就算不做運動,減少攝取卡路里的節食計劃亦可導致體重減輕。但少吃不等於不吃,特別是嗜肝性病毒病的繼發性肥胖患者,更應保證膳食中有正常的優質旦白和足夠維生素及適當的礦物質。只有“均衡營養”和適當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在醫生指導下找出肥胖的原因制訂減肥方案,持之以恆地去做,才能保証減肥成功。“隨意”和“盲目”減肥,既缺科學性和計劃性,又缺毅力和決心,終不會取得效果,故有學者指出:“節食減肥的失敗率在50 % ~ 95 %之間是絲毫不足為奇”。

大家都知道,肥胖主因是長期熱能超量。單純性肥胖者最佳的減肥辦法就是遵循正常方式,就是減少卡路里與增加運動量。而持之以恆地減少熱量的攝入量,并非在於攝取多少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旦白質,而是取決於卡路里的攝取量。所以,要保証身體健康就應在日常飲食中能按比例的至少攝取60%醣類,15%旦白質,其他為脂肪。當然,飲食仍以清淡為主,多吃蔬果、豆類、魚類、肉類及植物油類等,至於糖也不要過多顧忌。相信減肥藥、草藥偏方或強迫自已節食、禁食,以達急速減肥目的,結果是危害自已的健康甚至生命。應該指出的是,肝源性肥胖患者因長期肝機能異常已做成了旦白質缺乏、氨基酸含量失衡,膠性滲透壓不足的病理改變,故飲食時攝取足夠旦白質極為必需。臨床証實,進食適量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應更有可能達到收身、輕體的效果。

坊間流傳戒食澱粉質、肉類或交替單獨食用肉類旦白或澱粉質食物的方法并不正確,絕不能採用,因這樣做的結果易於帶來肝源性低血糖症、低血壓或高血壓,心臟病。有專家指出;許多與肥胖症有關的病症與斷續節食均有關、如心臟病、糖尿病的問題,比不節食的肥胖病人更多(尤以因有肝病而繼發性肥胖的患者)。多個國家不少專家已經指出;“節食減肥從一開始就注定要以失敗告終”、“節食在初期來講可能會有功效,但長期來講卻沒有幾個人能夠達成減肥的目標,最後體重仍然回增”。因此,採用節食減肥過程中切勿勉強,一切均應在醫者指導下和保証身體健康為前提。此外,旅行時、精神困擾或傷感以縱情飲食,體重能節節上昇,增加了的體重要其減退就很困難,萬勿掉以輕心。

目前雖然推崇健康食品的採用,但隨著人們的經濟條件好轉,精食社會中發生乙類維生素缺乏極之普遍,特別是缺B1引起的腳氣病 – 多發性神經炎,易於發生全身虛胖、倦怠、眼袋著、下肢浮腫無力、手指、足趾、腓腸肌抽筋、腰、膝、踝酸痛無力,站立後不能即時起步,反复發作性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其原因就是由於肝機能不足發生了維生素素代謝障礙。故應長期適當服用維生素B1、B6、E和鈣以作補充。如凝血機制異常和血小板減少者更應多服維生素K4幫助凝血機制恢復正常,如反复口瘡和唇粘膜病毒病患者,亦應補充維生素B2,當更有裨益。這些維生素和鈣的供給,對年老患者更為重要,長期授於每可使下肢有力、防止不良於行。

(2) 多動

多作運動以增加熱能的消耗,多動有二種方式;一為有氧代謝的動力活動,它對降體脂的效果很明顯;另一為無氧代謝的靜力活動,如舉重,但減肥效果不好。由於降重或減肥需時,除了必須了解自已飲食需求,學習改變新的飲食習慣外,也需時多運動以消耗熱量,這方式必需溶入日常生活常規裡,才能達到維持正常體重以及維護真正健康的目的。肝性肥胖患者臨床治愈後為了減肥目的而進行體能訓練,增加有氧運動,亦需注意持之以恆,開始時由少至多,由輕至重,注意的是;沒有決心、耐心、千萬不要開始。短期興之所至而加強運動進行體能訓練,有時不能堅持的話,往往反因胃納亢盛而運動停止後反使體重直線增加。

(3)關鍵在於保持體重;

專家提醒;有些年輕的女性從自己形象出發,苛求「骨感美」而盲目減肥,其實對身體有害。實踐証明,體質指數過低的人群,其總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大大高於正常體重的人群。因此,切不可減肥過了頭。現在有些年輕女子為了追求「模特」身材,拚命節食,久而久之得了厭食症、月經不調、閉經,青春期女性需17%總體重的脂肪才能初潮和保持每月一至的規律性、莫忘瘦弱也會引起許多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同樣,老人體形瘦弱未必好,德國營養專家指出,六十至七十歲之間老人肌肉開始出現萎縮,男子每年4 %,女人6%,故認為體重稍微超過正常值甚至更有益於健康。故認為“最佳的方案是保持體重”。亦有人認為;“把體重控制到正常範圍其價值不亞於抗癌”,上述精辟的見解,在減肥的過程中不失是最好的參考意見。

(4)減肥應始於童年

人類感染嗜肝性病毒而發生病毒性肝炎並不少數,且絕大多數早在嬰幼兒期便被感染,只是由於目前肝病診斷標準受限,不少患者未能早期診斷和得不到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尤其是兒童、青年及少女等更容易被忽略。

最近已有文章根據調查指出,初生嬰兒體重速增,長大後易患肥胖症。亦有指出,肥胖症患者人數自六十年代起增加一倍以上,患者年齡越來越小。該調查翻閱57 ~ 64年的9179人的病歷發現,出生較晚的人患肥胖症的速度比出生較早的人要快30 %。有些國家有三成以上兒童屬肥胖,二千二百萬名五歲以下的小童都出現過重或過胖。例非州,肥胖兒童的數目竟是營養不良的四倍。從這些資料介紹不難看出,肥胖兒童對健康威脅的確令人擔憂。

有人指出,痴肥對兒童心血管、呼吸功能產生長期慢性損傷,推遲兒童的有氧能力的發育,提前動用心肺儲備功能,降低體質健康水平,阻礙心理行為發展,壓抑潛能發育。且是成人期心血管疾病、糖尿、高血壓和某些部位癌症的重要危險因素。且肥胖者早逝的危險是非肥胖者的1.2倍。事實上,這些危害性的原因很難再單純使用“遺傳”、“營養過剩”、“富貴病”、“運動不足”作為藉口,只有用病毒感染、肝外併發病症狀和肝機能異常作為解釋才較為合理,才會在全球大量制造出「肥胖症」患者。

因此,防治“痴肥”應該在兒童期著手,尤以患急性黃疸型或無黃疸型肝炎患兒必需利用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以避免脂肪肝。早期診治,教育兒童養成正確飲食習慣,從幼控制患兒體重於正常範圍,患兒如出現過輕、過重,如合併有慢肝各型疾患或症狀,如反复長期鼻敏感、感冒、氣管炎、哮喘、流鼻血、濕熱腹痛、發作性腹瀉,月經不調、痛經和痤瘡、濕疹、風疹等皮膚病,均應考慮嗜肝性病毒感染的可能性。青春期後應防止發育期少女月經失血,以預防肝源性繼發肥胖的發生。

嬰幼兒、兒童期的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均為早期感染者。應為重點防治對象,效果也會事半功倍。以目前發現能致「肝病」的病毒種類繁多,採用驗血排除肝病或甲、乙型肝炎預防針注射是不能絕對防治肝病的發生,應予以注意。

目前已確定市售的不少減肥藥具有厭食或瀉下作用,部分藥物能傷肝、影響人體內分泌,都有副作用。服藥可致心悸、失眠、緊張現象,嚴重時還會導致腎衰竭。病人心理會上瘾,短期體重或許急遽減輕,但一旦仃藥體重又會加倍增加。所以,減肥如果採取服藥措施極為不智。

案例介紹

案例一; 黃某(電腦號541),男,60歲。1997年5月初診。
三十餘年前患者曾因關節炎在國內被醫者治療而愈。但近十餘年右膝關節又反覆疼痛,自覺疲倦乏力,五心灼熱,汗大,逐漸全身浮腫,行動困難,性慾喪失。曾延醫診治,經服中西藥十餘年,均未見明顯療效。故千方百計打聽醫者地址而來港就診。1997年5月初診時體查;患者體格魁梧,面色黧黑,全身浮腫,下肢指壓痕(++),腹部脹實膨隆,肝區明顯叩擊痛,腹內疑有移動性濁音,肝大肋緣,脾無腫大。因病情、症狀和體征符合慢性肝炎引起肝腎二虛型各種特點,故開具治慢性肝炎之基本方回當地執藥服用,并囑回市醫院做有關肝功能等檢查。

1997年8月第二次覆診,自訴曾依方內服中藥十五劑,症狀緩解,膝痛已止,汗減,燥熱感覺亦減輕,胃腸已正常,體重減輕十二磅。但因頸及前胸皮膚曾出帶狀泡疹,并在該市醫院留院治療十八天,故延期覆診。期中已在市醫院化驗血液,發現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抗HBC陽性,肝功能有損害;ALT 82 (正常值5~30),AST 52 (正常值5~30),GGT 60 (正常值5~40),球旦白偏高,旦白比例不正常。
體格檢查;精神佳,面目浮腫減,行動較暢順,腹軟、脹,肝已正常,下肢浮腫仍有指壓痕(++)。囑續服治療慢性肝炎基本方一月後覆查。

1997年12月第三次覆診,主訴感覺良好,食慾正常,睡佳,已無困倦,性慾恢復正常,關節無腫痛,大便定時,日一至二次,質硬。曾連服醫者開具六味地黃+肝炎基本方中藥二月,現已停藥。覆查肝正常,下肢指壓痕仍(++),囑繼續補腎,間中服肝藥以防復發。
1998年9月又來港覆診,自訴曾在當地覆查肝功,結果已全部正常。目常一般情況良好,性功能恢復。但常覺皮膚間有游走性搔痒,體查:虛胖已減,下肢浮腫仍有指壓痕(+),全身皮膚有汗斑,間見汗性皮炎、搔抓痕。腹軟脹,肝正常。已囑續間服疏肝解郁清濕熱及滋腎水中藥以保持療效。
2002/7/3 感冒聲嘶复診,查肝正常,下肢浮腫(+),治肝後體重減十公斤,現仍刻意注意勿過量飲食,體重平隱。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9月26日

1512月/15

「肥胖」是疫症!- 談肝源性繼發性「肥胖症」(中)

前言  

肝源性繼發「肥胖」的原因,是感染了「嗜肝性病毒」。「肝性浮腫」與「肝源性繼發性肥胖症」是孖生兄弟。是人體被“嗜肝性病毒”感染後的必然病理進程。「肝性浮腫」往往是「繼發性肥胖」的開始,如能早期發現肝病的存在并施行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肝性浮腫與肥胖”將能預防其發展。本組近三千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中,有近40%的案例的“浮腫”、“肥胖”體態,若誤為普通肥胖去刻意減肥,應只能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嗜肝性病毒病會發生肝源性繼發性肥胖的原因

 (一)脂肪肝的特點
急性、慢性嗜肝性病毒感染後可併發脂肪肝、繼發性肥胖;臨床上常見患急性肝炎恢复期後或活動期的慢性肝炎患者,常併發「脂肪肝」,一般脂肪肝可有以下特點;

  •            多有肝炎後發胖歷史,且常超過標准體重( 一般體重可增6~50磅,平均20磅 )。
  •            一般情況良好,多無明顯症狀。
  •            食慾良好,不厭油膩。
  •            血清中轉氨酶常輕度或中度昇高,但亦往往顯示完全正常。
  •            70%~80%患者血中中性脂肪明顯增高。
  •            未進行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前,常有肝區濁音界異常和慢肝中醫分型的臨床症狀。

引起脂肪肝的病因除了急、慢性肝炎以後可以併發之外,無獨有偶,臨床上能引起脂肪肝的病因還有如飢餓、惡性營養不良(缺乏旦白質、熱量不足的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包括糖尿病、皮質激素、性激素、急性妊娠期脂肪肝),藥物中毒(包括酒精、四環素、四氯化碳、黃磷)均與肝代謝受不良影響有密切關係。這些因素背後,患者有否嗜肝性病毒病的存在?實應探討。可見脂肪肝、繼發性肥胖的形成,并不可能單純的使用「營養過剩」、「運動缺乏」作為引起「肥胖」的唯一藉口;更不能成為使用“制食”、盲目“增加運動量”、服用“減肥藥”作為治療脂肪肝和繼發性肥胖的有效方法。

(二)  急、慢性嗜肝性病毒感染後,常引起神經系統損害

急、慢性肝炎能引起腦和神經系統的損害,導致肝性腦病,腦水腫,腦膜炎,肝性神經精神病,亦可發生慢性肝腦變性、顛癎、肝性脊髓病。有些學者已經統計出,肝病時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發病率達65%或更高,而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70%~80%出現腦神經損害症狀。

其實曾有報導指出,人體內下丘腦有兩個調節攝食活動的神經核,一是腹內側核 ( 飽滿中樞 ),二是腹外側核 ( 飢餓中樞 ),動物實驗証實如將其內側核破壞後,動物進食增多以致肥胖。在臨床上有不少腦炎和腦膜炎的後遺症患者,便以多食、肥胖為主要症狀。而急性肝炎愈後和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臨床上常伴有繼發性肥胖是否與嗜肝性病毒能損害下丘腦有關?目前尚未見有關報導,實應探討。如腦炎、腦膜炎、肝炎等許多病毒感染性疾患確能導致“惡性肥胖”,且是既有事實,早期確診和及早利用中醫藥有效的系統治療,徹底肅清體內病毒和抗原抗體複合物,預防浮腫及繼發性肥胖,就更有其必要性了。

(三)  繼發性肥胖常是肝性浮腫發展而成

臨床上,繼發性肥胖與肝性浮腫有時是不容易區別的,它們其實是相互滲透。中國人說「肥腫難分」,正是指「肝源性浮腫」與「肝性繼發性肥胖」的對照。但奇怪的是,肝病患者的「繼發性肥胖」在本組案例的統計中顯示;本組肝區濁音界異常患者共2925例;體查發現有肝性浮腫體征970例,佔33.16%。肝源性繼發性肥胖共191例,佔6.53 % 。但其中1043例男性患者中,百分之九(94例)有繼發性肥胖,而肝性浮腫只占23.58% (246例); 而1882例女性患者中,僅有繼發性肥胖者5.15 % (97人),肝性浮腫卻佔38.46% (724例)。即繼發性肥胖的發生率中,男性明顯高於女性,估計是男性急性肝炎發生率較高所致。但女性慢肝後肝性浮腫比率甚高,和女性的生理機能(月經失血)是有密切關係。由此看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產生肝性浮腫和繼發性肥胖的機會很高。

肝臟是許多重要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也是身體內激素降解,互變,轉化,貯存及排泄的主要部位。而且肝本身能合成排鈉因子、血管緊張素原及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等激素樣物質,也是一個內分泌器官。所以,肝炎後肝機能失調常引起激素代謝紊亂,導致內分泌激素異常,如甲狀腺機能減低,導致粘液性水腫;生長激素升高和胰島素升高,高胰升血糖素血症而導致肝源性糖尿病或低血糖症,患者均會“易飢”、“多食”而很易引致繼發性肥胖。肝病 (特別是早期肝硬化後) 亦常見高雌激素血症和男性激素降低,使不少男性肝病患者乳房發育和變成女性體型。男性性功能低下,在兒童期更易使患孩變成肥仔,外生殖器官也會明顯發育不全。

所以,慢肝併發的其他疾病如同時引起了水、鈉瀦留,營養不良和旦白質缺乏,粘液性物質積聚而導致浮腫,往往加劇了患者的體形和體重。而且,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因體內「抗原抗體复合物」瀦留濃度,隨著年月增加,導致炎症性體液在組織間隙中滯留,就會形成肝性浮腫和繼發性肥胖。使用中藥能消腫、減肥的效果,臨床証實,就是因中藥能增加「抗原抗體复合物」的排出,三數劑中藥能使腫大的肝區濁音界縮少以至正常,這就是明確見証。我們從肝源性繼發肥胖患者的中醫分型統計中,發現合併「肝腎二虛型」的診斷佔40 % (76/191 )。比實際的一般統計時「肝腎二虛型」的23.6% (692/2934 )的比例顯著為高,說明“肝腎均虛”是肝性肥胖的主要病理基礎,根本不可能僅憑數粒「減肥藥」而達到減肥目的。故不少專家已實踐後指出,「大多數減肥計劃皆不奏效,減肥者就算體重減輕,不久又會回复肥胖的身材」的結論。

 

(四) 不宜過量或長期使用激素治療,首選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

過量或長期使用激素治療是造成繼發性肥胖的一個主要原因。自從類固醇藥物問世以來,對急性、危重病例搶救起了重要作用,但因臨床療效顯著,亦易做成了醫者、患者的濫用。為求治標不治本取得迅速療效,不少患者長期使用激素以治療肝源性常見的症狀和疾病,如肝性呼吸道疾患、慢枝、肝性肺病、哮喘、痛風、各型皮膚疾患、因肝性骨營養不良做成的骨、關節疾病,紅斑狼瘡和各種敏感性等疾病。類固醇類藥物如被濫於反复使用,常會產生水鈉瀦留、滿月臉、繼發性肥胖等副作用。所以具有肝病史患者使用苛尔蒙類藥物務必慎重,肝性肥胖要治本,以中藥的療效較為確實,可能的話應延醫「辨證論治」首選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而不是盲目使用激素類藥物和纖體、減肥。

 

(五)  急、慢性失血往往是肝性肥胖的誘因

肝臟能參與人體的多項凝血機制,除合成維生素K外,還能合成纖維旦白原、凝血霉原等等物質,當肝功能減退能影響血液凝固,臨床上就常易發生紫癜、鼻衄,痔血,月經過多。尤以女性於慢性肝炎時,常因肝氣鬱結而致月經不調,經量過多,經色深又多淤血塊,伴反覆經痛。由於月經失血量過多,反覆、長期失血便做成失血性貧血。此外,肝病後凝血機能異常在某些肝源性疾患 (如潰瘍病、門脈性高壓性胃病、膽道出血、膀胱出血) 導致出血或在手術、分娩時大量失血後,均能引致恢復期後發現肝性浮腫、肝性肥胖的發生。臨床上發現有誘因的繼發性肥胖較為常見,故及早發現肝病予以中藥治療和杜絕慢性長期失血的機會,失血後及早治愈肝病、合適的中西醫方法有效矯正貧血,才是預防繼發性肥胖的最好方法。

 

(六) 「少食、多動」是減肥的原則,但要慎防墜入「減肥陷阱」

般人均以為針對“超重”和“肥胖”的減肥方法無非是“少食”、“多動”。因而傳統的使用各種節食方法和盲目的增加運動量,成為減肥的不二法門。其實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墜入了「減肥陷阱」。因為“肝性肥胖”與“單純性肥胖”完全不同,

雖然減少攝取食物中卡路里的節食計劃,就算不做運動也可能短期內控制體重而導致體重減輕,但往往長期維持才能有效。但「肝性肥胖」患者是“病態”肥胖,身體內營養失調的現狀往往已成事實,制食以求減低攝取卡路里,無疑是百上加斤,促使肝病病情進一步惡化,結果常使患者合併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肝源性低血糖症」。每於禁食、遲餐、誤餐、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或增加肌肉活動均可促發。因而刻意減肥時“少食”、“多動”以求減少攝取熱量、消耗脂肪,就會發生飢餓、心慌、面色蒼白、惡心、腹痛、便意、冒汗、手顫抖、甚至心律不整,如病情進一步加重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反應遲鈍甚至昏迷而需終止減肥計劃。相反,有時減肥者為了治療已發生的低血糖、心律不整症狀而進食更多食物,反使體重比減肥前更甚。和盲目節食而形成的“厭食症”等,均是「減肥陷阱」

我們須知,只要人們一節食,身體難免就會受到一系列的不良影響。脂肪所能提供的熱量為碳水化合物的四倍。貪靚的女性很怕“脂肪”,但不知脂肪對女性的正常發育卻十分重要。有學者指出;沒有17%體重的脂肪,女性是行不了月經。沒有20%體重的脂肪,女性便不能受孕或不能順利分娩。女性的發育、妊娠、生育、哺乳、都需要足够的熱量。如果您的體重已超標準又患有慢性肝病,實不應妄想「減肥」。只有系統的有效中藥治療使肝病臨床治愈,內分泌恢复正常,才能中止肥胖體型的繼續發展。

相反,我們經過臨床觀察,肝源性繼發肥胖的患者中藥治療期中,如能同時應用均衡飲食以攝取高旦白質類的營養食品 ( 如雞旦、奶粉、燉猪肝瘦肉汁、牛肉汁、滋陰補腎湯水等 ),因為足够的旦白質和氨基酸能治療肝源性營養發育不良、貧血和調節體內膠性滲透壓、往往有助患者達到“收身”的目的,肝性浮腫不但易於消退,有時收身的效果使患者體重明顯減輕達5~30磅,腹圍明顯縮少甚達3~5寸。但從中醫治療肝病的療效來看,這意外收獲并不應成為治療的目的。

 

 

案例介紹

案例二: 林某,男,41歲。(電腦號2257)。母患鼻咽癌十三年前已歿,十六歲起肥胖,現高1.62M,重81Kg,即BMI=30.86。自訴幼年常皮膚搔痒,尤以出汗後著。十多年來有反复左肘、右膝疼痛,現常牙齦腫痛,口瘡,右脅隱痛不適,倦怠,嗜睡,下肢疲乏沉重。體查舌胖厚,苔薄白,肝大1.5公分,下肢浮腫(++)。疑診嗜肝性病毒病 (泡疹、EB病毒感染?),濕熱蒸騰、肝腎二虛伴肝性骨營養不良,肝性肥胖。服中藥後痤瘡著,泄瀉,但五劑後肝已正常,第二周時腹部皮膚潮紅、痒痛、出泡疹,續服中藥才消失。第三周後自感明顯體輕,下肢浮腫減輕,有腹飢感,胃納好轉,鬆動牙齒變結實,唇黑變紅,舌胖齒印已減,共服中藥六周,臨床治愈停中藥觀察。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8月29日

1512月/15

「肥胖」是疫症!- 談肝源性繼發性「肥胖症」(上)

前言

1997年世衛組織就將「肥胖症」列為僅次於吸煙和愛滋病的第三大慢性殺手。現代人都畏懼「肥胖」,對體重增加、體型增大都很敏感。尤以女性,為保持苗條身段而千方百計採取各種「減肥」措施,結果呢?絕大多數都是失望告終,主要就是沒有找出真正致胖的原因,及針對原因採用正確的治療方法。

 

現代的「肥胖疫症」正在全世界蔓延

「肥胖」是疫症,這是不爭的事實,各地不少統計數字中都証實這個趨勢。今年五月中旬,世界衛生組織年會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資料,“肥胖不但是發達國家中一種「瘟疫」,這些被公認為「富有社會」的病症,正向發展中國家蔓延。估計全球現時有三億人患肥胖症,逾七點五億人超重;有些國家有三成以上兒童屬肥胖;二千二百萬名五歲以下的小童屬過重或過胖。如在非州,肥胖兒童的數目竟是營養不良的四倍…”。

美國調查顯示,肥胖症患者人數自六十年代增加了一倍以上,「癡肥」人口由不足百分之十三暴升至1994年的百分之二十二點五;1999年已增至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七,而且患者年齡赿來赿小。美國有接近一億人(九千七百萬成年人) 超重或癡肥,佔整體人口的五成半。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調查,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男20 %、女28 %) 患肥胖症。

  •         歐盟國家有三分之一人口體重超重,每十個人中有一個人已成胖子。
  •         英國審計局報告顯示,近二十年肥胖患者增加兩倍。目前有兩成人過肥,其中五分一人屬肥胖,五名成人中就有一人超重達危險水平。
  •         希臘四分之一人是胖子,其中2% 是屬於病態肥胖,即超重逾40%甚至45千克以上。
  •         新加坡每十人中有三人為肥胖者。肥胖人數比三年前增加了五倍。
  •         中國全國有肥男胖女七千萬。北京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肥胖,女性肥胖者占52%,中老年居多,佔近七成。廣州超重人數比例較八十年代增加了一倍,其中八分之一人已屬肥胖。

集中這些零碎不全報導的統計資料仍然可看出,「肥胖症」的確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專家認為「痴肥」是一項公共衛生疫症,其數目正直接上升。肥胖的確是很難令患者接受,也嚴重的影響人類健康,如果以為肥胖單純就是現代化的生活“缺乏鍛鍊”,繼續用“營養過剩”和“運動不足”去解釋。或者以為致胖原因單純是“放棄傳統飲食、傾向脂肪性高的速食、生活間小、體能活動不足”。這些藉口似乎很難令人滿意。

 

分辨「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

肝源性繼發「肥胖」的原因是感染了【嗜肝性病毒】。大家不能以為肥胖就是「富貴病」。當人體進食過多熱量而超過了消耗量,多餘營養物主要轉化為脂肪,儲存于各組織及皮下,就會形成「肥胖」。其實,從醫學觀點看,肥胖包括「單純性肥」和「繼發性肥胖」兩種。

「單純性肥胖」是單純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這種肥胖脂肪分佈比較均勻,不伴有顯著的神經或內分泌系形態及功能變化。所以,輕度和中度肥胖者常皮膚富光澤而細膩,腹圍大亦有腰,臍深下陷,以臍為中心可見脂墊隆起,雙側腹直肌鞘外緣亦可見弧形凹陷,使脂肪墊呈燒餅狀,乳房和臀部豐滿,精神正常、健康良好。這種輕度或中度肥胖只須適當控制飲食量,減少進食高脂肪及高糖類飲食,並經常進行適當的體力勞動或體能鍛煉,少進額外食物,限制過多卡路里攝入,才是正確的減肥方法。所以,採用減肥方法對單純性肥胖的人才會見效。

「繼發性肥胖」與單純性肥胖有本質不同,主要因體內疾病,引起脂肪積聚導致繼發性肥胖,這類別的患者佔絕大多數。繼發性肥胖常與其他疾病同時存在,它往往繼發於患者身體上一些原發疾病,並且往往是某些疾病的結果。如肝源性肥胖、間腦性肥胖、垂體性肥胖 ( 各種腦炎,腦膜炎,腦損傷,腦腫瘤等導致間腦,腦下垂體損害時引起 ),性腺機能不足性肥胖,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性肥胖,甲狀腺機能過低性肥胖,胰島素性肥胖等。或者,藥物使用的不當,(如濫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副作用而滿月臉、水鈉瀦留,或盲目長期使用性腺激素等),均可引起的內分泌失調,促使繼發性肥胖的產生。

 

 

感染嗜肝性病毒引致肝源性繼發肥胖的機理

目前臨床發現,越來越多繼發性肥胖的患者是處於急性肝炎恢復期和慢性活動性肝炎期間。有些病例是可以確診為「脂肪肝」,有些卻是「嗜肝性病毒」感染後,長期患慢性肝炎而導致不同系統疾患,產生代謝紊亂形成“營養障礙”,或肝機能異常,形成內分泌失調,引起的「肝源性繼發肥胖症」。

人體感染「嗜肝性病毒」後,會因體內“免疫反應”使肝臟發生急、慢性炎症。以前我們提及,「嗜肝性病毒病」就是患者伴發有肝區濁音界異常,臨床上常有纏綿難愈的反复、交替、多系統的慢性肝炎症狀,和因急、慢性肝臟機能損害而引起的各種臨床疾病及其併發症所表現的一種疾病,包括因 ”嗜肝性病毒” 感染而導致營養素吸收障礙,產生營養不良、長期貧血、低蛋白血症、凝血機制不正常而失血,這些因素都可引起腦垂體缺血而發生內分泌失調。由於機體的保護功能而過量制造和瀦留脂肪組織,造成的肝性浮腫、脂肪肝和繼發性肥胖。所以只能說脂肪肝、肝源性繼發肥胖和肝性浮腫等,都是嗜肝性病毒病常見的併發症和後遺症。

而且,臨床上常發現,「繼發性肥胖」患者的肝機能損害,多數仍在繼續進行中。如缺乏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慢肝」病程將持續進展,逐漸併發心、血管疾患、中風、糖尿。肥胖尚可增加呼吸系疾病、肌肉和皮膚問題、不孕、高血壓和荷爾蒙有關的癌症風險等併發病,導致心、肺、腎功能障礙。如果說「痴肥」者能引起的不少併發病,倒不如說「痴肥」其實和這些併發症均是慢性「肝病」延續所得的結果而已。

 

「疫症」- 肝源性繼發性肥胖的特徵

  1. 肝源性繼發肥胖症患者常有急性肝病的既往病史。常被臨床診斷為「脂肪肝」。
  2. 上述患者常合併有血清化驗的異常結果。如各種肝炎病毒抗原、抗體陽性,甚至肝功能不正常結果。但肝功異常又未能確診肝炎病毒型號者往往被稱為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
  3. 上述患者常有慢性肝病中醫分型的典型病情、現在症和肋脅畸形、唇征、舌征、脛骨前指壓痕、肝區濁音界異常等體征。但因無異常血清反應未能確診為肝炎之「嗜肝性病毒病」患者,臨床極為多見。
  4. 上述患者年齡兩極分化;因嬰幼兒、兒童是嗜肝性病毒初發感染的重要時期,脂肪肝與肝源性肥胖見於兒童時期,並不意外。據報導美國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兒童出現超重的現象。希臘兒童過度肥胖佔77 %,6~11歲肥胖兒童高達54 %,12~17歲胖子比例也高達40 %。這能說與病毒感染無關?中國一句諺語「中年發福」其實是慢肝持續發展至中年以後,肝機能受損,內分泌失調日漸嚴重,導致中老年期肝性浮腫和繼發性肥胖。
  5. 肝源性繼發肥胖症常有地域性、家族性;多發生於肝病流行地區、有明顯的人群或家族好發的現象。如最近新加坡舉行的世界衛生組織論壇上發表,亞洲人易患痴肥病與乙肝在亞洲流行不無關係。嗜肝性病毒在地域或家族因密切接觸傳播,易使人認為「痴肥」是與遺傳有關。

上述患者不易經過一般的減肥措施而達到減肥效果。但應用「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可使慢肝臨床治愈,有可能矯正肝性浮腫和肝性肥胖,終止慢肝病程進展,肝機能正常而避免了肥胖的合併症繼續進行。

 

現代肥胖疫症正在全世界蔓延

既然「肝病」是傳染病,說因「肝病」而導致的肝源性繼發性肥胖是「疫症」,就一點也不為過了。肥胖患者近年急劇增加,與近代科技發展、各地人口往來接觸頻繁、感染嗜肝性病毒機會增多等因素息息相關。從各地的資料顯示,地球上患「肥胖症」的患者近年明顯逐漸增多,年齡日趨年輕化,如辨證為「肝源性繼發性肥胖」,則說明「嗜肝性病毒」在人類社會中正沉默地高速傳播。

目前人們逐步瞭解到「嗜肝性病毒」對人類健康的損害和影響是不容忽視,上述慢性肝炎能引起肝源性浮腫(或稱繼發性肥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杜漸於微才是唯一方法,也就是說:早期發現及診治「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才是防治繼發性肥胖或者說是最好的減肥方法。如依舊錯誤地使用節食、偏食、盲目增加運動量或不恰當的服用減肥藥去減肥,不但勞民傷財,說不定還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肥胖小資料

以人的標準體重來計,一般以超過標準體重10%為過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才算肥胖。

標準體重 = 正常體重 + 10%至20%
正常體重(千克) = 身長 (公分) – 常數(105至110)

 

量度體質單位為體質系數(Body Mass Index 簡稱“BMI”),即體重(公斤)與身高(米平方)的比例。

體質系數 (BMI) = 體重 (公斤)  /  身高² ( 米² )

中國成年人肥胖標準

近期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周北凡教授介紹,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根據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群有關數據的總分析報告,首次提出了適合中國成人的肥胖標準:

體質系數 : 超重 ≧ 24 ; 肥胖 ≧ 28;

腹部肥胖標準:男性腰圍 ≧ 85厘米;女性 ≧ 80厘米。

 

案例介紹

案例一;徐某 (電腦號2612),女,32歲。2001年8月初診。主訴兩年前患痔瘡,常反复納呆、腹痛、腹脹、便秘、便血,體重明顯增加十多磅,曾因失眠、心悸、眼花、昡暈入院治療。高1.57M,重65Kg,體質系數25.39。體查唇粘膜腫脹著、肝大1.5公分,叩痛。下肢脛前指壓(+)。擬診濕熱蒸騰,絡阻血瘀和繼發性肥胖。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經系統中藥治療現50千克,體質系數18.86。消瘦近33磅。腹圍73公分.臀圍由40寸減至34寸。現仍經前服用中藥調理。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

2002年7月25日

1512月/15

肝源性「浮腫」不能算「肥胖」

前言

        不少人自以為「肥胖」﹐但其實可能是肝性浮腫而不自知。由於「肝性浮腫」逐漸進展會導致體重明顯增加﹑體型增大﹐故往往就會被誤為「肥胖」。實質上﹐很多人把「浮腫」與「肥胖」混淆﹐常誤導患者採取不正確的治療措施﹐如減肥﹐反令浮腫加劇﹐甚或出現「厭食症」﹐嚴重影響健康。

        浮腫與單純性肥胖是有本質上的區別﹐中醫角度認為「十個肥人九個濕」的觀念是十分正確的。「浮腫」又稱水腫﹐這是由於人體皮膚和皮下組織(包括血管外的組織間隙)有過量的積液所致﹐而定時測量體重的增減﹐可以了解浮腫程度。

         一般來說﹐若出現顏臉浮腫及下肢輕度浮腫﹐體重已可增加百分之五。若浮腫在顏臉和四肢甚為明顯﹐指壓呈可凹性下陷(用手指按壓小腿脛骨前皮膚包著脛骨的部位﹐持續輕力加壓﹐放手時如見凹陷﹐即為可凹性浮腫)﹐軀幹亦見浮腫﹐體重可增加一成左右。究竟浮腫有哪些原因呢﹖其原因有很多﹐如營養性﹑內分泌疾患﹑水電解質紊亂﹑藥物過敏或中毒等﹐均能引起患者浮腫。根據疾病主要原因﹐臨床常見有心性﹑肝性﹑腎性水腫﹑營養性水腫等。以下茲以「肝性浮腫」提出我們見解﹐供大家參考。

1

      「肝性浮腫」很常見﹐但卻容易被患者及醫者所忽略。按臨床觀察﹐造成肝性浮腫的因素很多﹐而且較為複雜﹐主要原因是肝病患者因體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瀦留的濃度﹐隨著年月增加﹐引致炎症性體液於組織間隙中滯留﹐形成「肝性浮腫」。

       要判斷自己是否「肝性浮腫」並不困難

  • 有否肝病家族史﹖
  • 有否確診自己有肝病﹖
  • 有否肝腫大(包括脂肪肝)﹖
  • 有否反覆出現慢性肝炎中醫分型的不同臨床症狀和肝外疾病(可參閱本中心網頁)﹖
  • 有否急遽或緩慢而顯著的漸進性體重增加﹖
  • 有否舌胖齒印﹑腹圍明顯增大和下肢脛骨前指壓痕。

    上述問題的答案往往會告訴你是否患有「肝性浮腫」。

 

1

         不少自以為「肥胖」的人均可能是「肝性浮腫」

本研究中心接診香港地區二千八百八十三個肝區濁音界異常的案例中﹐有九百五十三例患者有輕重程度不同的「肝性浮腫」﹐佔百分之三十三﹐(男女比例為二百三十八﹕七百一十五)﹔其中男性為百分之二十三﹐女性達百分之三十八點五。從統計中可以看出﹐在肝病高發區內的香港﹐「肝性浮腫」極為普遍。所有案例中﹐有近三分之一案例臨床上均有程度不同的浮腫表現﹐而肝區濁音界異常的女性患者﹐有「肝性浮腫」佔近四成﹐較男性患者的百分之二十三點一九有明顯差異。這跟女性慢肝時中醫氣血二虛型均呈比率較高﹐說明女性「肝性浮腫」與氣血二虛及貧血有密切關係。

        以前﹐我們曾提及「嗜肝性病毒病」就是患者伴發有肝區濁音界異常﹐臨床上常有纏綿難愈的反覆﹑交替﹑多系統的慢性肝炎症狀﹐和因急性及慢性肝臟機能損害而引起的各種臨床疾病及其迸發症的表現的一種嗜肝性病毒感染的疾病﹐故也包括因「嗜肝性病毒」感染而引起「氣虛血弱」﹐營養吸收障礙﹐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內分泌失調﹑維生素缺乏(如缺維生素 B1導致濕性腳氣)等造成的「肝性浮腫」。

嚴重者可致肝硬化肝癌

     其實﹐肝源性浮腫和肝性繼發肥胖﹑脂肪肝等都是嗜肝性病毒病常見的迸發型和後遺症。慢肝患者的病程發展較為嚴重的階段﹐才能導致臨床上出現「肝性浮腫」﹐如欠缺系統中藥治療﹐浮腫程度將會日漸加深﹐可能產生肝硬化腹水﹑心﹑肺功能障礙﹐甚或肝癌。只不過﹐肝硬化和肝癌多於肝病晚期才被發現﹐為時已晚﹔前者治療更加困難但仍為可逆﹐後者的病情卻不易回逆了。

        因此「肝源性浮腫」不能算是「肥胖」﹐不應盲目去減肥﹗

亂服減肥藥反損肝功能

        從中醫角度認為「十個肥人九個濕」﹐這觀點是很正確的。「肝性浮腫」與單純性肥胖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大家必須分辨是「浮腫」還是「肥胖」﹐絕不能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肥胖﹐就盲目採取減肥措施。肝性浮腫患者如進行節食﹐限制蛋白質攝取﹐增加運動量而過度的體能消耗﹐甚或為減肥而服食傷肝的藥物﹐這均對肝臟機能有莫大損害﹐還會促進肝病的病情惡化。

須針對浮腫原因對症下藥

        「肝性浮腫」並不是營養過剩而引起的單純性肥胖﹐更不能通過減肥而消除﹐一定要針對引起浮腫的原因去治療肝病﹐才能使浮腫消退﹐即使用有效的系統中藥治療﹐三數天即能使腫大的肝區濁音界恢復正常﹐繼續服用﹐還可使浮腫明顯消退。所以我們建議﹐採取減肥措施前一定要肯定自己不是肝病引起的浮腫﹐才可進行減肥。如及早發現自已患上嗜肝性病毒病﹐導致的肝性浮腫和繼發性肥胖﹐及早採取積極的中藥和西藥治療﹐不但不用費時失事去減肥﹐還能免除慢性肝炎的各系統臨床症狀的長期折磨﹐停止浮腫和繼發性肥胖繼續進行(甚至能達到減肥目的)﹐保持身體健康﹐更能防止肝病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

肝性浮腫的原因

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性浮腫是由於具有傳染性的嗜肝性病毒侵入人體後,能誘導人體內產生一系列的免疫反應。由於免疫調節功能紊亂,內毒素血症和微循環障礙等均可使肝細胞損傷而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當肝臟功能的異常就會使身體各系統的功能減退,原因往往是;

(1)    肝炎所致胃腸紊亂症狀 ( 如厭食、噁心、腹脹、胃痛、濕熱肚痛、胃腸敏感、便秘、腹潟等胃腸不適 ) 常常影響患者食慾和營養吸收,故急、慢性肝炎的過程中亦常會做成營養不良性水腫。

(2)  蛋白質合成障礙 ( 尤其是白旦白的合成 ),即使是日常旦白質的供給和吸收正常,但由於肝合成旦白質的功能降低,血清白旦白低下而使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容易發生營養不良性水腫。 ( 血清白旦白的低降常有診斷價值,一般認為2.5克%稱為水腫的臨界水平。水腫嚴重血清白旦白多在2克%以下。)

(3)    肝臟凝血機制障礙;肝臟能參與人體的多項凝血機制,除合成維生素K外,還能合成纖維蛋白原、 凝血酶原等等物質,當肝功能減退能影響血液凝固,易反覆有各種原因的急、慢性失血表現。臨床上就常易發生皮下瘀斑、便血,鼻衄,痔血,尤以女性慢性肝炎時,常月經不調,經量過多、出血時間延長、經色深又多淤血塊,伴反覆經痛。分娩期亦易過量出血,手術和外傷失血特別多。反覆、長期的慢性失血引致浮腫是非常多見。

(4)    內分泌失調;肝臟是許多重要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也是身體內激素降解,互變,轉化, 貯存及排泄的主要部位。而且肝本身能合成排鈉因子,血管緊張素原及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等激素樣物質,故也是一個內分泌器官。所以,肝炎後常引起激素代謝紊亂,使人體內分泌激素異常,如甲狀腺機能減低導致粘液性水腫。生長激素升高和胰島素升高,高胰升血糖素血症而導致肝源性糖尿病或低血糖症,此時患者易飢,多食很易引致繼發性肥胖。肝病亦常見高雌激素血症和男性激素降低,使少數男性肝病患者乳房發育和變成女性體型,男性性功能低下,在兒童期更易使患兒變成肥仔,外生殖器官也會明顯發育不全。

(5) 濫用激素:患者長期因肝外併發疾病 (如哮喘,風疹、濕疹等皮膚疾患、骨關節疾患如痛風和紅型狼瘡等),盲目不當使用腎上腺皮質等激素,或不正確使用性激素 (如治療不孕症),和男、女更年前期或更年期後,均易於短時間內導致水、鈉瀦留,浮腫、肥胖、體重明顯增加。

(6) 維生素B族缺乏;肝功能障礙時,患者對硫胺素酸化能力降低,維生素B1的利用受阻,丙酮酸的氧化脫羧發生障礙,使葡萄糖有氧氧化過程受到影響,影響了神經細胞能量供應,丙酮酸及乳酸在神經組織中堆積,引起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可導致濕性腳氣而產生浮腫。

      此外,一些傷肝藥物、或電療、化療進一步損害肝功能,常加劇患者浮腫的程度。臨床上每見浮腫患者雖因浮腫長期服用利尿藥物,消腫效果并不顯著,但使用中藥治肝後,浮腫明顯消退甚至消失。

案例介紹

案例一;

任某(電腦號2027),女,32歲。初診日期;1999年12月。自訴十歲時有急性腎炎史,已愈。近五年來浮腫,以下肢顯著。反复中西醫治療仍未效。曾多次體查、檢驗,已排除心性及腎性浮腫,部份醫生意見為內分泌失調,但亦未能確定浮腫原因。浮腫初起時,自覺下肢有脹痛感,常倦怠、多夢、睡欠佳、頭痛、腹脹、便秘,體重由110增至130磅。有月經不調、量多、瘀血多、間經痛史。
體查: 舌老多皺襞,尖紅、中裂、苔白、面色潮紅,腹下陷,無腹水征,叩診肝界縮少,肝下界於肋緣上4.5cm(肋緣上三橫指)。下肢水腫,指壓痕(+++),以雙足背尤著,可見足背皮膚菲薄、透明發亮 (已自已携帶97年驗血、驗尿、肝脾電腦掃描、胸片、腎造影x光片、均証實未發現異常)。
服中藥三劑後,肝濁音界縮少現象消失,叩診實際為肝大一公分半,肝區叩擊痛。再服中藥四劑,肝已正常。後系統使用中藥浮腫漸減,臨床症狀消失。共服中藥近三個月,下肢浮腫全消退,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1

 

案例二;
陳某 (電腦號2832),女,67歲。初診日期2002年3月26日。自訴反复下肢皮膚感覺異常、麻痺、酸痛、蟻行感,間灼熱,右腓腸肌發作性疼痛。二年前曾疼痛2月余伴行動障礙。現酸麻痛痺已2周余,數天前因小腿肚痛劇、倦怠。體查;憔悴、虛胖,面紅,舌胖厚,下肢浮腫(+++),腓腸肌無明顯局限壓痛,腹軟脹,膨隆,肝大一公分半。用中藥二劑後有水瀉,一小時內3次,量多惡臭。服中藥3劑後复診時,下肢浮腫明顯消退、指壓痕(+),仍舌胖厚,但肝已正常。再服中藥一周患肢行路已無非痛感。治療期中,曾失眠、倦怠、頭重、噯酸、食後胃脹,行路時患肢有牽扯感覺。上樓時右腓腸肌痛,並於第三周時右唇角泡疹,續服中藥症狀漸消失。經系統中藥治療六周,臨床治愈仃藥觀察。

 

案例三;
楊某 (電腦號2769),男,45歲。2002年1月初診。自訴發現乙型肝炎帶菌已十多年。幼有哮喘史,在20年前曾胃出血,現飢飽均常感上腹脹痛,噯氣,曾胃鏡檢查正常。近年來常反复眼畏光,皮膚搔痒,倦怠,下肢浮腫,早年白髮現已染。體查膚色鯬黑、虛胖、唇粘膜浮腫、皸裂明顯。

服中藥3劑胃腸不適緩解、多屁、噯氣已仃,肝已正常。系統服用中藥期中曾眼澀、倦怠,嗜睡,多夢,尿黃多泡,反复噯氣、間有大便泄瀉,脅痛,下肢浮腫消失。共服中藥42劑臨床治愈,停藥觀察。

1

案例四;
林某 (電腦號2341),女,63歲。初診日期2001年1月。自覺倦怠、心翳、氣短、喉痒、咳嗽、肩痛、腰痛、失眠已十余年,曾反复藥物治療未效。十多年前有宮肌瘤全宮切除手術史。體查;虛胖、膚色蒼黃、舌胖厚、中央縱裂。鼓腸蛙腹,肝大一公分半,有肝區叩擊痛。下肢浮腫,脛骨前指壓痕(+)。

服中藥三劑肝已正常。自訴睡眠可達五小時、微眩暈、仍氣短。一周後浮腫減輕,倦怠止。自覺喉痒、間咳、多痰、睡眠好,早上醒後微昡暈、數天才大便一次、質硬。血壓110/70mmHg。舌胖厚、肝正常、下肢浮腫消失。為治療肝性骨營養不良引起肩痛、腰痛,曾續服中藥近三個月停藥。

 

香港肝炎中藥製劑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國雄